前阵子看了《十三邀》后到处向朋友赞叹王小川,其中他提到了 08 年时使搜狗蜕变的“输入法-浏览器-搜索”三级火箭,这几天在得到听梁宁产品课也提到了 360 和小米的三级火箭,最近复盘,发现自己的业务无形之中也是有三层关系在推动,就来扯几句自己理解的三级火箭吧。
简述一下自己为什么造了三级炮仗:当初老板强制让我抄个闲鱼,这和“颠覆微信”一样不靠谱。在没有任何外部支持的情况下,我选择新开辟一项垂直业务来冷启动,用足够锐利的服务来获客,逐步搭载一个二手业务矩阵。现在可以说出来这项业务是二手书寄售,原型画好了才通过非公开渠道得知撞车多抓鱼,出于产品人的忌讳,把巧合的设计改了一些才投入研发。百般内耗后上线,运营中发现缺乏多抓鱼团队天然的垂直基因,所以商业上虽然勉强跑通了,也有一些奏效的运营手段,但是数据很一般。于是我在小程序中加入了一个书签制作的小工具,帮助用户在日常读书场景做一些记录,顺便带动业务。
目前基本上可以说项目是失败了,我也准备离开,我和几位前辈复盘讨论过,原因不在这里赘述,现在主要说说我的三级炮仗问题在哪里——
首先,我是在反向点火。创建一个平台固然是被强加的任务,但是回过头来看,用二手书带动平台,用书签带动二手书,每一次都是在用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整个系统都建立在不确定上;
然后,低层级业务推力不够。火箭是如何发射?自己把自己推上去。书签二维码的玩法是有一些传播力,但它绝对算不上一个强力的助推器,也就无从承起推力更软弱的二手书;
最后,我做的是一件逆势而为的事。整个项目始终,我都在试图将用户关系、人性等我更擅长一些的元素强行添加到一个我并不适合的电商项目中,反观同行多抓鱼,知乎、豆瓣出身的基因,再加优秀的产品设计助力,阐释了什么叫水到渠成。
最近和一个前辈讨论他即将推出的新产品,玩法、策略、定位都很赞,只是说到如何起量时,我们都虚了——他曾经做过一个病毒传播的工具,带来了不错的数据,那么这次呢?一级火箭是说造就造的吗?对话里游离出些许戏谑。
昨天和王昆同学讨论至此时,我赞同他的观点,三级火箭应该看做一个结果,而实际执行时,只能着眼于一条又一条产品路径的强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