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孩子合理的营养

我们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够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但是在大树的生长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黄色的叶子,期待完美的父母往往会花很多时间去摘除黄色的叶子,却对绿色的叶子熟视无睹,更很少去给树的根部输送营养,最终,以“爱”的名义“毁”了这棵树,“毁”了孩子的一生。

女儿上高一,正是一棵茁壮成长的小树,我的文化水平低,已经不能像小时候一样辅导她学习了。那么作为父母,此时的我们应该给予孩子怎样的营养呢?我们先来看两幅图:

图片发自简书App

透过这两幅图,我相信很多父母已经找到了答案。如果我们能够给孩子足够的爱、欣赏、耐心、接纳、平等沟通,孩子就能长出开朗、积极、阳光、自信、好学、感恩、负责的果实;如果我们给孩子强迫、指责、打骂、鄙视、计较,孩子就会长出自私、低强、消极、冷漠、懒惰、自卑的果实。

树根所需要的营养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不需要父母是大学毕业,也就是说,教育孩子,不是学历的问题,是“人性”的问题,是心理和智慧,知识层面的东西则可以让孩子通过学校等渠道来学习。

这儿有一个案例:

我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都是普通工人。在我印象中,我妈妈没有教过我任何的文化知识,但是我内心深深感受到妈妈对我的爱和信任。妈妈总是发自内心地认可我、表扬我,经常摸着我的头说:“我们家儿子最好了,从来不让妈妈操心,一回来就知道写作业。”不仅在我面前,在邻居的面前、在亲戚朋友面前,她都这么表扬我,搞得邻居、亲朋好友见到我也都表扬起我来。我放了学回家,我的潜意识都在告诉我要好好学习,做完作业才可以玩。妈妈的爱和信任,给了我快乐学习的动力,给了我自主学习的能力!

此时,我想到了我的母亲。母亲没上过学,不认识字,每次看着我们趴在椅子写作业她就一脸羡慕的表情,我们兄弟几个经常用“我要写作业”来欺骗她,逃避每次她让我们做家务活,因为,只要听说我们学习,不管再紧张、再累的活母亲都不让我们干,她自己一个人干。母亲没文化,在我的记忆中她有三件事坚持的很好,一件事是每天按时给我们兄弟做饭,每天中午我们放学回来,她都把饭做好等我们。二是我上师范时,每周六回家一次,每次我回家,母亲都一定会站在门前的大槐树下,系着围裙,满脸笑容的等着我,我知道,她一定是做好了好吃的等着我。三是她一辈子就会背一首她母亲教给她的诗,每次我们兄弟几个不努力学习,她就用这首诗来教育我们:“从小读书不用心,不知书中有黄金。早知书中黄金贵,夜点明灯下苦心。”如今,我成了父母,我突然发现,大学毕业“有文化的我”竟然没有值得孩子们炫耀的坚持。我用了各式各样高大尚的语言去教育子女,但是收效甚微,我的这些语言,在母亲坚守的那首诗面前不堪一击。我自言自语,天花乱坠的说了孩子理解不了也不愿意听的话,这些只是无用的说教。而我的母亲则是默默付出、无条件的爱我们、因为自己没文化反而欣赏我们,她无意中践行了真正的教育。而我的教育则是一场偏离人性的伪教育,我深陷其中,是多么的无知,违背了“无条件的爱、欣赏、平等、示弱”等家庭教育的初心和本质。

师如父母,我又想起我小学时的一位老师,她是我终生难忘的老师——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老师苑老师(我的一个非常糟糕的坏习惯,不去用心记住别人的名字,她教我一年,我称呼了她一年语文老师,后来才知道应该叫苑老师,但是一直没问过她的名字叫什么。)当别人问我为什么她是最难忘的老师时,我能回忆起来的只有一点点,那就是“她经常抚摸着我的头,真诚的表扬我。”具体是怎么表扬我的我也不记得了,我只记得这样一种印象,这种印象让我如沐春风、让我回忆、让我难忘。这种印象是真诚的爱与欣赏,是冰清如水的关怀,它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时刻告诉我这就是为人师表,师之灵魂。这种感觉胜过千言万语,如春风化雨激励着我要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好老师、教好每一个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根,孩子能长出怎样的果实,要看父母给予孩子怎样的营养。当孩子调皮时,反思一下自己;当孩子厌恶学习时,反思一下自己;当孩子青春期叛逆时,反思一下自己;孩子犯了更大的错误时,反思一下自己……自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修炼好自己,给予孩子合理的营养,才能培育出参天大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