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教科所的张所长在谈到小学课程时,说了小学课程应该发展孩子的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我特别喜欢在语文课上让孩子比较。比较生字的细微差别,比较读音的异同……有时孩子能发现奥秘,有时则不能。但是没关系,引导他们去对比与分析,正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小孩子读的故事书,其实也有类似。人类随时随地所讲的故事中,不论表面上有多疯狂,骨子里头都有一个共同的结构,我们可以把故事的结构想象成骨架,在血肉与各式各样的表皮覆盖之下,我们鲜少会注意到支撑一切的骨架。一如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所说:人类的语言都具有基本结构的相似性和普遍的公式。世界各地的故事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模式,所有的故事内容几乎都是人(或者拟人化的动物)和麻烦。简单说来是这样的:故事=主角+困境+试图解脱。
许荣哲在他的《故事课》里,提到了一个故事公式,其实就是问自己七个问题:
第一,主人公的“目标”是什么?
第二,他的“阻碍”是什么?
第三,他如何“努力”?
第四,“结果”如何?(通常是不好的结果)
第五,如果结果不理想,代表努力无效,那么,有超越努力的“意外”可以改变这一切吗?
第六,意外发生,情节如何“转弯”?
第七,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当然,这未必是否妥帖,我们可以初步建立了大致的印象,带着孩子阅读,以下三点倒是可以前前后后连起来对比阅读和思考:
需要几个人物,才能凑成一个故事?故事有没有转弯?这个结局,你想到了吗?
和孩子聊天,谈论故事,其实就是一种思维训练,所以尽可能引导孩子去发现奥秘吧。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