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爸爸买了一双户外鞋,一百多元,今天到货。爸爸收到鞋,第一时间给我打了电话,言语间的客气让我觉得很别扭——
“姑娘,你给我买的鞋收到了,很合适,谢谢你。”
突然鼻子有些酸,这样小心翼翼,这样隐忍着受宠若惊的他,是我不熟悉的。
“老爸,鞋暖和吧,最重要的是轻便吧,一只只有320克……明天就穿。”
老爸:“就是太贵了……”
老爸真不是矫情,但这种“穷酸”到尴尬的台词,却是真正他们这辈真真切切遵守后得出的结论,并非起高调。
他们这辈的人,艰苦奋斗惯了,能买20块的鞋,绝不穿25的,看着我们买200的鞋,有微词,最终却会反过来安慰你——“你喜欢就行”。他们却固守着20元的鞋,不肯离开。
“一百多块,穿着舒服、暖和最重要,这不算贵!”我大嗓门地安慰他。
“下回别再给我买了。”
“我就爱给你买,那是我的自由,你就别管了……”
老生常谈的拉锯战开始了。
最后,爸爸又说了那句“谢谢你”,这个流行在朋友、同事之间的礼貌用语,放在一向“恣意飞扬”的爸爸那里,有种暮色苍茫的凄凉。
是啊,对爸爸的关怀太少了。
就算每天打电话,是打给妈妈。妈妈不接手机,打到家里,对爸爸最常说的一句是“让我妈接电话”,从何时开始,回家时看到他的第一句话是——“我妈呢?”大上个星期,待听到爸爸电话里明显虚弱的声音才追着问他怎么了。他说没事。第二天又打电话,他才说心脏不好受,头疼,鼻子流了浓浓的像脓的液体……
年轻时,我们只关注绚烂的爱情,觉得温暖的亲情无论如何都会在身边,父母是永远的港湾——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我们不仅是新手孩子,他们是新手父母,同时也是人为造成的第一批大规模独生子女和父母,过去从未有过……心路历程无从借鉴,这样的外在环境造成的心理问题,也没有可以规避风险的经验。所以,当我们成长到可以走进爱情,父母天伦之情的失落可想而知。那时,我们为爱情伤感、写诗、喝酒,沉浸在一得一失的情绪中,觉得爱与不爱是天地间最大的问题!那时笔下出现的父母是“多事”的、不理解我的、事故的——不懂爱情的。又有多少人在告别学校“写写自己的父亲”命题作文后,静下来写写自己的父亲?
每个人从青春期开始与父母疏离,到自己成了父母深刻体会到父母之恩,这十几年的“留白”期,对每个父母来说都是另一个更年期吧。
所以,当我惊觉的时候,才发现,爸爸跟我说话的语气,已经那样小心翼翼。
爸爸说难受的第二天,妈妈陪他去医院检查了一下。冠心病加感冒。又过一天,妈妈把爸爸的心电图交到我手里时,说:“你看看吧,没什么事。”
我给爸爸打电话,叮嘱他不要再喝酒了,尤其是白酒。他说着自己没什么事,少喝一点没什么,摆出一副不让喝酒活着有啥意思的架势。那时我觉得:我爸还是“年轻”啊,如果真觉得自己身体不行,就——怕!死!了!怕死什么都能戒的。就像我爷爷,不仅自己爱喝酒,更爱劝别人喝,我小学二年级还写过“爷爷爱劝酒,让酒烧人心”的句子,来批评爷爷。脑血栓以后,爷爷不喝酒了。爷爷也是喜欢喝茶,从我有记忆,总记得爷爷家晾水的大茶缸里都泡好的茉莉花茶——从吃中药调理后,爷爷也不喝茶了。现在爷爷也还硬朗着,看起来气色很好。爸爸和爷爷一比,真的是“太年轻”了。
穿行在菜市场里,拿着电话,听着爸爸轻松的语气,我自己问自己,我又多久没看到爸爸了?三个星期还是一个月?一座城市,车程5分钟,步行10分钟的距离,我怎么就忙到没时间去看他?我还给自己定什么“最少一个月去看看爷爷奶奶”的计划,给他们送去各种吃的——但是爸爸呢?上次见他竟然是在爷爷的生日上……
我突然说:“爸,我觉得,是我对你的关心不够。我很久没去看你了——我们在一座城市,又不是天南海北……”
爸爸长长一叹。
我继续说:“所以,我想今后,每个星期六晚上我都回家一趟,看看你和我妈,大家一起吃顿饭,你看行不?”
爸爸欣然应允。到了那个星期承诺的星期六,妈妈把福娃送回来我带着他学习,妈妈说起让我晚上再把福娃送他们家去,她也准备好了晚餐……我问我妈,为啥不能明早送福娃直接去钢琴学校,大冷的天,不到5点就黑天了,折腾什么呢!
“你爸说,你答应他以后周六回家吃饭……”
妈妈听出我言语间透露出不想回去的意思,她平静地说:“,你今天要是不想回去,那晚上我来接福娃,让他去我那吃晚饭,省着你给他做了,你自己对付一口。”我沉默了,这是我答应爸爸回去看他的第一个星期六,第一次我就退缩,今后呢?
我说:“我带福娃回去。”
也是那天晚上,我帮他挑的这双今天到货的户外鞋。
当时,要给爸爸买这双鞋的时候,他也是推三阻四,话里不仅透着吝啬,还有一种小心——”你回来就好了,鞋不要,钱不用花。”
也许那时潜意识里我是有感觉的,只是没有明白——爸爸跟我说话的语气,为什么那样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