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者的初心》是作为原则日更群的6月必读书目进行推荐的。作者是铃木俊隆,乔布斯修禅的师父,铃木禅师在美国弘法仅仅12年,然而成果丰硕。本书记录了铃木禅师对修禅的理解,也是铃木禅师的禅心所向,这是一部指导人们如何修行的书,其中说明了何谓禅生活,以及禅修是以何种态度和了解为前提的。它鼓励读者去实现自己的真实本性、自己的禅心。我记录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十条修禅指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坐禅的姿势
莲花坐,坐正,背挺直,手放好。最重要的是保持脊梁骨挺直,因为这样会给你源源不绝的力量。坐禅的时候需要用正确的姿势,因为身体一旦萎顿,就会失去自己,而心亦游荡他出,我们不应该让自己的身心摇摆不定或四处游走。只有用正确的姿势坐禅,才能获得正确的心灵状态。
二、呼吸给你自由
坐禅时,我们只专注于当下,即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之间,掌控整个身体,进而获得洞察世界的能力。同样,如果能够在坐禅时只关注自己的呼吸,并且长时间保持,这种能力的养成对工作、生活中从事其他活动也有着极强的帮助。坐禅(或者坐享),这是人类莫名其妙地已经运用了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大脑锻炼方式。已经有足够多的科学研究证明,它能使你的大脑皮层表面积加大,能使你的灰质变厚,它也能增强人们的免疫系统,它还能让人们摆脱抑郁症......一呼一吸,精神自由。
三、涟漪即修行
铃木禅师阐述了坐禅中我们常出现的“大心”和“小心”。他认为,坐禅时不应压抑自己的杂念和思考,因为这是“小心”和外部事物相连接的结果,思考的时候我们的心中会泛起涟漪,那么,就让这些涟漪自动停止,只要你不为杂念所动,它们就会完全平静下来,而这并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当你让自己的内心呈现了本来的样子,它就变成了“大心”。所以,坐禅,实质上是把小心变成大心的过程。
同时,你不应该把这些“涟漪”看成是不好的东西,试着把他们当成野草,当我们拨出野草,并把它埋进植物四周的土壤,它就可以成为植物的养分,所以,“涟漪”反过来滋养你的修行,它们让你变得更好。
四、无处不修禅
铃木禅师认为,禅意包含了世界的一切,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所有情况,做的所有事情,都可看做修禅。而修禅的意义就是专注于当下,做好每件事情,品味生活中的点滴,从而找到自我和本我。同时,生活一帆风顺的人可能比那些生活充满困顿的人更难体会禅的真实感和精髓,那些遇到各种艰难险阻的人,会在禅修的过程中找到更多的意义。
五、一种比短期兴奋更好的状态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惊喜,它们带给你兴奋的感觉,但是当你太忙或太兴奋的时候,你的心就会动荡不安,这并不好。平静喜乐是一种更好的状态,只要能够对宁静,平常的修行持之以恒,你的人格特质将可建立起来。如果你的心总是忙个不停,就不会有时间去建立自己的人格。
六、剔除内心中多余的东西
当你内心中存在多余的东西,比如“过往的成就”、“骄傲”、“自私”和“别人的审视”,你的心就没有办法承接其它美好的东西。“开悟”并不是你禅修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它只是一种状态,只要保持长时间正确的禅修,开悟便会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刻意追求“开悟”,反倒力不能及。
七、培养“一修定”的心态
“一修”是指一次的修行,“定”则是专注的意思。所以我们需要专注于某个当下的活动。叩头时叩头,打坐时打坐,吃饭时吃饭,不作他想。
八、保持“空心”
如实接受事物的本然面貌,像接受一个老朋友一般接受新事物,你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体验。铃木禅师作为一个日本僧人,到了美国之后,就不再把自己当成日本人。他跟美国人吃相同的事物,用英语跟别人沟通,他想要了解美国人,在做了足够多的尝试之后,他认为自己对美国人的理解,不少于任何一个能够说英语的人。
空心,不要预设,化繁为简,接受事物的本来,去感受,去融入。
九、生与死是同一件事
出生以前我们是没有感觉的,出生让我们脱离这种一体性(就像那些从瀑布泻下而被岩石或风隔开的水),但不管有没有分成一滴一滴,水始终是水。生与死本质上是同一件事,明白这点之后,我们将不再恐惧死亡,生命也不再有实质的烦恼,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看到更多沿途的风景。
十、接受无常
佛教的基本教法是“无常”,也就是变动不居。我们总在设法规避那些无常,而接受那些既定的常规,以至于在发生突然状况的时候措手不及。如果痛苦是快乐的一部分,那么,接受“无常”就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状态。牢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不好的事情发生了,平心静气地接受它,并且尝试发现它带来的好的一面,这能够帮助你感悟生活的真理。
以上,最重要的是牢记:我们修禅是为了表现真实本性。通过修行感受我们的存在,归复那个总是与万物同一、与佛同一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