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在生活中一定遇到过这样的一种场景,有些人明明比你年轻,但在表达的时候,却往往可以发表出一些充满深度有洞见的言论,而有些人比你年长了几岁,但表达的内容却是过于的浅薄和表面,没有任何的实际营养,于是乎你很好奇的找到这位充满洞见的年轻朋友,询问对方到底是读了什么样的书才能拥有那么厉害的思维深度?而对方也很热心的推荐你一些他认为对他帮助很大的书,经过了3个月的努力,你也终于把这一位学弟推荐的书给全部读完了,打算在这一次的会议中表现出你想象中那充满洞见的言论,但到了表达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表达和思维能力,和3个月之前相比,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为什么呢?自己明明读了一样的书籍,学习的一样的知识内容,但为什么就不能和对方一样发表出充满洞见的言论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知识水平差距,从来都不是因为一方在信息的数量上占据的优势,而是在信息的处理方式上产生了差距,其实就跟同一班级里的学生学着一样的课程内容,但在考试的时候有些人能够考满分,但有些人却考零分是同一个道理,同样的讯息内容随着不同的信息处理方式能够产生出不同的效果,高手的信息处理方式能够把一本书读成十本书的效果,而普通人的信息处理方式却把十本书读成一本书的效果,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整理之后,这次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读书方式,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用知识点来解释看到的现象
我在读书的时候,每当看到一个有用的知识的时候,都会停下来看看有没有什么其他的现象能够被这一个知识点给解释,比方说我最近我学到了一个新的知识点,叫做“理解成本”意思是人们为了理解某一个信息的内容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越难理解的内容的理解成本越大,反之亦然,虽然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其实非常的简单,相信任何人只需要5秒钟就可以看完,或者学习完这一个知识点,但是我却学了整整一个小时,因为我会试着问自己有哪一些现象是可以被这一个知识点所解释的,不找出三个现象我是不会罢休的。
比方说一开始的时候我会想到任务管理中的一个现象,为什么我们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会有拖延的情况发生?那是因为在面对混乱或者不明确的任务安排时,我们的大脑需要付出额外的一些理解成本,去了解任务的内容,而这些额外增加的理解成本会降低我们对行动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拖延的发生,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条理的任务安排可以让工作效率提升,因为付出的代价越低,行动的积极性就会越高。
接着我又想到了学习方面的一个现象,为什么有些书读起来会非常的吃力,但有些书读起来就会非常轻松?比方说在读一些学术论文的时候我会感到吃力,但在读一些小说的时候会感到异常的轻松,那是因为学术论文类的内容的信息冗余度高,相对而言需要调动的理解成本也就高,而小说里的信息冗余度低,需要的理解成本也就相对的低,这也就是为什么人类在渴望放松的时候,都喜欢读一些小说,而不是学术论文,因为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是更少的。
那么除了这两个方面还有什么现象可以被这一个理论解释呢?这让我想到了在表达方面的一个现象,为什么很多人的会议演讲都需要使用ppt呢?是因为想要理解单纯的口头演讲是需要很高的理解成本的,但在使用ppt把信息的内容给视觉化后,理解成本就会大幅度的减低,听众也就会更容易的理解你想要表达的信息,因为人类是视觉动物,相比起看不见的信息表达,人类的大脑会更喜欢和倾向于可看见的讯息内容。
简单来说就是我在看书或者接触其他任意一种信息的时候,一旦发现有价值的理论都会问我自己有哪一些现象是可以被这个理论解释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真正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知识水平产生差异的,往往并不是知识点的数量,而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一个知识点的价值是非常的局限的,只有在特定的场景下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只有当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不断的产生联系,知识点的这一个价值,才能最大限度的表现出来。
第二:加深对知识点的挖掘
当我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的时候,其实不会光想着过去有哪一些现象是可以被这个知识点给解释的,我其实还会尝试的去想能不能对着一个新的知识点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那么如何来进行深度挖掘呢?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信息一共分为3个层次,分别是代表着现象的感知信息层,代表着知识的认知信息层,代表着本质的底层信息层,而刚刚的我们其实是在以论证认知信息层来反向逆推感知信息层,也就是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来解释我们看到的现象,了解到这一点之后,想要深挖一个知识点,就有了两种方法:
第一种:寻找有关联的知识点
继续使用刚刚的那一个知识点理解成本举例子,我会回想有哪一些我学过的知识点是和理解成本有关联的,而这一个关联可以是任何的直接性关联,比方说我会问我自己如何才能降低别人对我们的信息内容的理解成本?也就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会觉得一个信息会变得容易被理解呢?这个时候我就发现,如果当一个人的表达中的大部分信息内容都是我们熟悉或者是已知的信息的时候,我们就会很容易的了解他想要传达的信息。比如你是一名营销员,如果对方的表达内容都是一些跟营销领域相关的信息的时候,你会觉得很容易的就能理解,那如果对方的表达内容都是一些跟物流领域相关的信息的时候,那么你理解起来就会很吃力,这个时候我就知道熟悉跟理解成本是有一定的联系的,还有其他的吗?
接着我又发现当一个信息内容可以很轻易的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视觉形象的时候,也会很容易的被别人理解,比方说早点行动会更加的有机会和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哪一个更容易让人理解?或者同时实现多个目标和一石二鸟哪一个更容易明白?所以这个时候我就知道视觉化跟理解成本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第二种:回归到知识点的本质
在找到这么多关于理解成本的现象和有关联的知识点之后,我会尝试看看能不能够找到这个知识点的最底层信息,比方说通常我会用归纳法的思考方式来寻找,也就是找一个底层讯息是可以完全的解释上面所有我们所联系的现象和关联知识,这个时候我想到了信息处理能力,就是说理解成本的底层信息,就在信息处理的能力上,信息处理能力强则理解成本低,信息处理能力弱则理解成本高,但这一个信息处理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它会被我们对信息的熟悉度,信息的视觉化,甚至是一些外在的因素所影响,这样想的话就能完美的解释理解成本所对应的所有现象。一句话概括就是当我们学习到一个新的知识点的时候,一定要尝试对知识点进行深挖,因为很多的时候知识点在一定的程度上都是互通的,以后当我们在遇到那一些同样类型的知识点的时候,我就能快速的掌握,不用再耗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那一些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内容,这样的话就能真正做到学习一个知识点,获得学习十个知识点的效果。
第三:思考知识点的多种用法
在《零秒思考》这本书中有一个观点是这样的,所以我们看到我的那一些临场表达能力好的人,其实背后都有着别人不知道的提前准备,也就是他们曾经都有过思考相似问题的经历,正因为提前思考过该问题,这才让他们展现出令人惊叹的临场表现能力,所以当学习到一个新的知识的时候,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去思考哪一些行为是可以被这个知识点所改进的。
继续说刚才的那一个知识点理解成本,我的哪一些行为或者工作方式是可以被这一个知识点所改进的呢?首先我会想如何改进我现在的工作方式,或者说是如何改进我的内容输出,这时候我明白如果需要制作一个让大家很容易理解的内容,就需要减少运用一些复杂的词汇并且多运用一些熟悉的案例来做解释。比方说我会用居家整理的方式来形容知识储存方式,或者说用每一棵树的概念来形容复杂的知识体系,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可以改进的地方?
这时候我又想到,我可以用来提升任务管理的效率,也就是可以减少任务执行的时候的理解成本,让任务变得更具体和清晰,比方说把任务都整理成一个清单,并且把清单上的任务描述的越清晰越好,这样的话就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拖延的情况发生。
一句话概括就是当我们学习到了一个新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思考这个知识点可以如何的被现在的我们使用,或者是在将来的时候有什么情况是可以运用到的,为什么呢?事实上很多的人的问题并不是缺乏知识,尤其是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个人的知识储存量都可以用庞大来形容,但大多数人的问题是到了某一个时刻的时候就想不起来应该用什么样的知识,这是因为知识点之间的连接过于微弱,而用一个提前设想或者提前准备的方式,会让我们在无形中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结度,那我们在遇到某个问题时候可以立马的想到相应的知识。
一个总结
其实洞察力和思考深度的能力增长和肌肉增长的原理是一样的,肌肉增长需要通过大量的体力训练来刺激肌肉纤维的生长,而洞察力的能力则需要通过大量的思考训练来刺激大脑神经突触的增长,所以不是说你报名一门健身课程就能快速的拥有六块腹肌,也不是说你读了一本很好的书,就能瞬间拥有超强的洞察力,一切都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刻意练习才行。也希望我的方法对你的有所帮助,分别是用知识点来解释看到的现象,试着问自己有什么现象是可以被这一个知识点所解释的;加深对知识点的挖掘,试着问自己有没有什么相关的知识点是之前学习过的;思考知识点的多种用法,试着问自己这个知识点可以帮助改进什么样的行为或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