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些道理,听听就好,一认真你就输了。比如,集美貌和智慧于一身的女子papi酱,在《我家那闺女》节目里给出了一个人生排序,登上了微博热搜。
papi酱的人生排序是:
自己>伴侣>孩子>父母。
理由是:自己陪伴自己的时间是最多的,随后伴侣是这一生要陪你走过的,而孩子和父母都只是陪伴他们走一段路,剩下的路还是他们自己去走的。
应该说,在年轻人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节目中的爸爸团纷纷表示无法理解。
两代人在对待家庭关系这个问题上的分歧,非常直接、真实地体现出来。
节目中,傅园慧的爸爸给出了自己的排序:父母>孩子>伴侣>自己。其他的父亲都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节目播出后,以“爱自己”为主题的公号文章又火了一波,广大网友大呼过瘾,纷纷表示“内容引起强烈舒适”。
但是,反对意见也非常激烈,认为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实在是太自私了。
2
如果要说自私,也确实是自私,把别人的重要性,按照陪伴自己的时间长短来排序,这不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嘛?是的,这是一种自私。然而,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因此,这是一种广义上的自私。既然大家都是半斤八两彼此彼此,那就谁也不要抡起道德大棒来互相敲打。
广义上的自私,是指作为人类一种宿命和局限的自我中心困境,不同于作为一种人格品质和道德判断的狭义上的自私。
人天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正如心理学家所说“人类的每一个行为都以有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作为基础,否则根本就不会产生动机”。我只能自己的眼睛来看世界,只能用自己的耳朵来听声音,只能用自己的嘴巴来吃东西,只能用自己的大脑来思考问题,只能用自己的身心来体验各种情绪情感,谁也无法替代我,没人能代替我自己去看、去听、去吃、去思考、去体验。所有这些事情,都必须我亲自去做。如果连我自己都不存在了,其他一切都是浮云。所以,自我就是中心,就是排第一,这是无法否认,也无法摆脱的现实,也是人类的宿命,人就是被困在自己身体里面的灵魂。
但是,以自我为中心不等于唯我独尊,目空一切,毫不利人,专门利己。因为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没人能完全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一个极度自私的人很快就会被社会淘汰,因为他对别人没有任何好处,没有人愿意跟他合作。只有当自己的利益同他人、社会的利益发生冲突时,选择牺牲他人、社会的利益来维护发展自己的利益,我们才会说一个人是自私的,这就是狭义上的自私,也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真正的自私。
可见,自私虽然有其内在的个人动机,却是在特定情况下发生的。当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没有冲突时,当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时没有自私,也没有无私。正所谓患难见真情,疾风知劲草,只有自己和他人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是自私还是无私。
在物质匮乏、选择单一的年代里,人们一边自己偷偷地自私着,一边对别人的自私深恶痛绝口诛笔伐。只有到了物质丰富、价值多元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减少,更多的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同时也不损害他人利益的生活方式。于是,自私反而成为一种美德,不打扰别人的生活,不给别人添麻烦,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这就是尊重、包容的时代精神。
但是,只要我们还没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还没有极大丰富到按需分配的程度,人民精神境界还没有极大提高到舍生取义的程度,这个社会就必然还存在着利益冲突,必然还有自私与无私之间的斗争。
3
回头再来看papi酱的人生排序,从广义的自私定义来讲,她当然是自私的,因为她将自己排在第一位,但是正如前面所说,这种自私在当今社会其实是一种美德。从狭义的自私定义来讲,就不能说她自私,因为她并没有损害任何人的利益,或者说目前为止还没有。
这个排序其实不是papi的发明,而是来自西方社会学家对家庭关系的排序,完整的顺序:自己排第一,配偶排第二,子女排第三,父母排第四,朋友排第五。
也许正是因为它的西方背景,很多人担心这种价值观不适合我国国情,担心这种价值观使人在遇到利益冲突时,变成真正的自私自利之徒。其实大可不必,人的实际行为和口头宣称,往往并不一致。这不是因为虚伪,而是一个人无法准确预测自己在将来的情境中的行为,比如有名的“真香定律”。
然而,这种担心也不是空穴来风。现在是年轻人的时代,“做自己”“爱自己”“自由自我”“释放天性”……似乎变成一种政治正确,至少也是年轻人的核心价值观,虽然暂时还没有写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过个二十年说不定就写进去了。
那些自我牺牲的行为和价值观,无论是为了父母,为了伴侣,或了孩子,还是为了朋友,有受到时代抛弃的危险,受到嘲弄、贬低甚至诬蔑。只要我们清醒地看待社会现实,就会明白,这种价值观是必不可少的,是难能可贵的。不能因为我们自己做不到那么伟大,就贬低那种伟大,觉得他们好悲哀,好可怜,完全没有自我,活着有什么意思。对于高尚的道德境界,我们虽不能至,也可以心向往之,只要想到在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有某个人做到了,我们心里就会觉得人类还有希望。
所以,请不要过于歌颂自我。
现在的年轻人特别喜欢特立独行的灵魂,很多公号文章都谈过自我独立的重要性,这导致很多人把自我变成一种政治正确。
必须警惕的是,任何一种人格品质一旦变成政治正确,都非常容易走上极端,人们会坚持某种品质,而去排外其他品质。自我和其他人格品质并没有不同,也没有高低贵贱,你只是选择了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你选择做自己没有错,别人选择不做自己,也没有错。你也没有因为做自己,就比别人更聪明、更高贵。
提倡人格独立,提倡自我,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但是其他的生活方式也不一定是错的。
4
人生排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会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长、际遇的变化而变化。
单身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自己最重要,结了婚,你就会以伴侣为中心,有了孩子以后,你又会觉得孩子是第一位。
也就是说,即使你想要永远把自己排在第一位,也很难做到,即使做到了,也会越来越难以坚持。
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是容易的。一时的自我宣泄、自我张扬、自我表达、自我放纵固然很爽,一辈子坚持做自己,却没几个人能做到,那需要巨大的勇气,付出巨大的代价,正如真正为了某人或某个信仰而放弃自我的人,其实也非常少见。
只有那些足够笃定和坚守原本生活方式的人,才能真正做到。
而大多数人势必活得越来越没有自我,这仿佛也是一种宿命。
自我不是什么流行趋势,不是你的人设,而应该是你的底线,是你的原则,是你的本色。
或许有一天,你我终将走到一个时间点,那时我们再也没有力量去做自己。只要想想自己曾经怎样做过自己,也不失为一种美好的回忆。
一个人如果一辈子都只做自己,这个人显然很幸运,但也可能很可悲,如果他从来没有试过为一个人而奋不顾身。
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做过自己,这个人显然很可悲,但也可能很伟大,如果他是一辈子都是自觉自愿地这么做的。
你可以两种方式都试一试,但是,在你还有能力做自己的时候,我劝你优先选择做自己。
自己是很宝贵的,不要轻易放弃,直到你确认自己找到了值得为之放弃自我的对象,你再选择去放弃,这将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当然,你也可能终其一生也没有找到这样的对象,那么你就一辈子都做自己,岂不美哉?
如果你遇人不淑,过早地地放弃了自我,想要再找回丢失的自己,可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