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25岁就死了,只不过80岁才埋。
01
稳定到底是什么?
最近又重新打开了朋友圈,浏览了一圈儿发现自己并没有错过什么,仍然有美食美景和自拍,也夹杂着一些对生活的抱怨和小期待,只有少数几个同学还在折腾,当然也包括自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家的生活开始变得惊人的相似?这让我想起了那个放羊娃的故事:
·你放羊做什么?
·赚钱。
·你赚钱做什么?
·娶老婆。
·你娶老婆做什么?
·生娃。
·你生娃做什么?
·放羊。
大多数人的生活轨迹也是这样,只不过看上去高级了一些,不用真的去放羊而已。当我们越来越多的只是谈论今天晚上吃什么,明天看什么电影的时候,就在一步步走向平庸,而你还以为这就是追求的稳定。
02
追求稳定的后果?
老妈单位有一个小姐姐,才30出头的年纪,眼睛圆圆的,很可爱,完全看不出年纪,看到这儿你以为我要讲个励志的故事了吗?并不是......
这个小姐姐目前离异,独自带着7岁的儿子,然而她的工资只有1000来块,因为是公益岗,问她为什么不换个工作?她说起码现在的工作很稳定,以后的工资一定会涨的。也不知道依据是什么,当年国企改革可是说变就变了,丝毫没有考虑到具体到每个人的情绪和家庭情况。
那么不在体制内就不用担心了?不是!还记得前段时间一条新闻吗?标题是“外企工作10年的女硕士,重新找工作,月薪3000却没人要?”所以关键并不在于是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而是你本身是不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人。
03
为什么不能一味寻求安稳?
初来杭州的时候,真的被它的现代化程度惊艳了!外出完全不用带现金,点餐结账都可以手机支付解决,就连去银行开户都完全不需要人工干预,估计用不了多久,像服务员、收银员、银行柜员这种工作都会被取代,毕竟程序化的工作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而我们每天逛的淘宝之所以能精准推荐你喜欢的东西,也都是人工智能的功劳。
实际上,李开复老师在《人工智能》一书中也提到:未来10年内,将有50%的工作要被人工智能替代!比如交易员、中介、助理、秘书等等。
那么体制内工作可以幸免吗?未必……其实体制内工作说白了就是国家用钱买断了你的一辈子,让你可以不参与社会竞争,也不享有激励机制。但是不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东西,你就无法拥有决定权,被过度保护起来才是最大的脆弱!深圳的部分公务员不是已经实行聘任制了嘛,下一步国家的计划是什么?谁也不知道……
04
如何掌控自己的命运?
追求百分之百的安全感,必然会把自己困在永恒的当下,只有放弃一部分安全感,才能够深入观察和思考,在改变到来之前赢得时间。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如果我们还抱有以前的观点,想要找到一个所谓靠谱的公司,然后日复一日直到退休,恐怕你要失望了。那么如何提前准备呢?有三个建议:
第一,一定不要停止学习!一个人停止成长是从他拒绝学习开始的,一般的看法会认为学习是小孩子的事情,中国父母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宁愿花几万来给孩子报辅导班,但是给自己报一个2000块的培训班都觉得肉疼,就这么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实际上,成年人一样需要学习,哪怕你在同一个工作岗位上做了10年,也很容易被一撮有一撮的年轻人取代,因为你的实际经验不过只有两三年,剩下的时间不过是在重复,也就是说你变成了熟练工,你所掌握的不过是知识和专业领域的技能,而这些是最容易学习。新人学个一两年就足够,试想你是老板,你会用谁呢?
现在智能手机这么发达,有许多的在线学习平台可以利用,分答、在行、得到、网易课堂等等,但也需要注意一点,就是要学会分辨,知道什么是你想学以及什么是你需要学的,不然你只会陷入另一种焦虑:今天学吉他,明天学插画,后天再来个设计……漫无目的的学习浪费了金钱不说,也消耗了永远也回不来的时间和精力。
第二,不断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大家一定听过木桶效应,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木板,然后就有许多人把它用在了个人发展上。
然而随着年龄渐长,我发现这根本就是个错误类比,人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去补短板,马丁·塞利格曼在《真实的幸福》一书中也指出发现并运用自己的优势才是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的法则。
第三,努力扩大朋友圈。著名社会学家Mark Granovetter,曾经做过一个研究,关于找工作的渠道。他发现,人们靠自己的朋友介绍通常找不到朋友,反而是一面之缘的人找到了。
事实上,熟悉的朋友跟你处于同一个圈子,了解的信息往往跟你差不多,反而是那些“泛泛之交”,他们的圈子跟你不同,才能够了解到你不知道的信息。这就需要你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融入合适的圈子里,并摆正自己的定位,为他人提供持续价值。
学习真的是一辈子的事情,一块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