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学了拍打,也认同丁师的三简理念(生活简单化,健康简单化,教育简单化)之后,开始在生活中践行,自己也确实在某些方面受益了,于是更加相信这个理念,想让家里人都相信,于是问题来了。
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践行三简理念的有很多宝妈,她们自己就是受益者,所以特别相信自然冲击疗法,偶尔宝宝生病了给拍一拍,也能拍好,但是孩子爸爸和爷爷奶奶都不太相信,尤其是遇到宝宝发烧,没接触过拍打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给宝宝退烧,万一把脑袋烧坏了怎么办?
就会把宝宝送医院打针退烧或者吃退烧药,宝妈就会有情绪,觉得家里人都不相信自己。焦虑(怕药物对孩子造成伤害),抱怨(家里人不相信自己),委屈(觉得自己在家里不受重视)。更严重的,很多宝宝发烧或者咳嗽送医院之后,打针吃药都用上了,病情还是反复或者症状更严重了,宝妈的情绪就更大了,担心焦虑、愤怒、内疚、抱怨都来了。
我也是宝宝出生之后,才接触到三简的,自然也经历过这个过程,不过,我向来不怕出现问题,因为每一个问题的出现,都是我成长的机会,我是实实在在的在践行三简理念,遇到问题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丁师说过,修行,就是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家里人为什么不相信拍打?不相信对孩子放手才是真正的为孩子好?这是由他们的认知决定的,他们从小到大被灌输了:生病就要打针吃药,孩子不管不成器的概念。他们不相信是很正常的,而我们是学习并践行三简理念的人,要允许他们有这样的角度。
允许别人有自己的角度,这是第一步,我们允许自己相信拍打,为什么不允许家人相信打针吃药?如果是这样,那拍的再好,其实也只是学到了皮毛,相当于多学了一种保健的方法而已,和生病了就打针吃药把症状遏制住没什么区别,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痛苦和烦恼该有还是有。
允许别人有自己的角度过后,他们要求去打针吃药,我们就不会有情绪了,但我们还是想用拍打帮助宝宝恢复健康,这个时候我们有很多方法可以选择(没有情绪的时候,面对问题,我们不会想那些没用的,只会全心全意的想解决办法)。
比如:我们可以要求先我们一天或者几天时间,先试试拍打,如果没用,我们再去打针吃药,或者,如果家人强烈要求打针吃药,我们还是可以继续拍打,可以加快恢复的进程,降低药物对宝宝身体的影响,这是很多宝妈都在做的。
除此以外,平时可以不断的给家里人科普药物对人体造成的伤害,还有发烧对于人体的作用,发烧了为什么不需要马上退烧,家人担心的烧坏脑袋,烧成脑膜炎,咳嗽变成肺炎都是怎么形成的。自己搞清楚原理,然后不断给家里人科普。反复说,也不管家人听进去没有,说多了家里人就信了。(这方法经过无数宝妈实践,超管用)。
平时可以经常给宝宝拍一拍,可以增强抵抗力,宝宝也不容易生病,总之,如果只是为了宝宝的健康,方法很多,因为办法总比困难多。
但是,很多宝妈只是拿宝宝的健康当借口,在给自己找存在感,想让家里人相信自己。把自己的角度强加到家人身上,把家人和自己对立起来,这样解决起问题来就复杂很多。
单纯的不带情绪的解决问题真的很简单,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是如何让自己没有情绪,其实方法也很简单,之前的文章里分享过搬过来。
具体方法是:有情绪的时候觉知一下。
比如生气的时候,知道自己在生气,那么在知道的那一个瞬间,就会不生气了,每次生气都觉知的话,生气的时间会越来越短,只是觉知,不需要控制,生气就生气,不是告诉自己不应该生气,而是知道自己生气了,不去评判该不该生气。
(如果你去评判自己,告诉自己不应该生气,那又把简单的问题整复杂了。因为你没有看到你生气时执着的那个点,你就没办法放下。)
知道自己生气了是一个念头,生气也是一个念头,它们是不能同时存在的,所以知道自己生气的那一瞬间是不生气的,但是可能下一秒又生气了,那么,再提起觉知,知道自己生气了,就这样反复练习,觉察。生气的时候,会觉知的越来越快,生气的时间也会越来越短。
等生气(这个情绪)体验完之后,可以回想一下,自己为什么(有情绪)生气,有情绪是因为执着于一个标准,发现这个标准,放下它,以后遇到同样的事情就不会再起情绪了。
比如,我生气通常是因为大C(老公)做事情不符合我的标准,以做家务为例,我认为打扫卫生应该把角角落落都打扫干净,饭后洗碗应该把整个厨房都收拾干净,这是我自己的要求,我认为这是很基本的要求,而他每次洗碗,就只是单纯的洗碗(只洗碗别的不管),打扫卫生就只是把表面做一下,以前我就非常生气,但是我不说(生闷气),我认为这么简单的事儿,没什么好说的,自己眼里难道没活儿吗?(这么简单的事儿还要我说),所以我常常生闷气,(还告诉自己不应该为这种小事儿生气),忍不住了就来个大爆发,他却不明白我为什么生气。但怕我生气,导致他也有一些问题。
现在我明白了,我生气(有情绪)是因为我心里有一个标准,我认为应该如何如何(我认为对方应该主动打扫的很干净,而不是需要我提醒才去做),对方达不到我的标准,我就有情绪。
发现了这个标准,放下这个标准之后,我依然需要把卫生做的很干净,角落都要打扫到,并且希望不用我提醒他自己做到。那么可以跟对方主动沟通,直到达到自己的要求,或者对方也提出,角落里不需要每次都打扫的很干净(一周一次就可以了),如果我也觉得有道理,那么我们达成一致。
或者我认为每次必须要打扫角落,但是对方就是不愿意(就是认为没必要),那么对方打扫完之后,我可以自己去打扫角落,总之,放下标准过后,我如果还是想把事情做到自己满意的程度,有很多种方法。
由此可见,放下标准,只是为了让我们自己没有情绪,而并不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
所有的情绪都是因为我们执着于一个标准,发现并放下这个标准,自然而然就没有情绪了,然后该干嘛干嘛,自己想做成什么样,完全不受影响。
很多人误以为放下标准后生活品质会下降,那估计是对放下有误解,放下不是放弃,放下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享受当下。
我们想让家人相信拍打,是为了家人的健康,但是当我们放下自己的标准,放下自己的角度,让自己没有情绪过后,想让家人健康,那是很容易的事情,他们相信不相信,已经不是问题了。
三简理念之所以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因为它让你看到问题的本质,把情绪因素剔除掉之后,所有复杂的问题,都变得简单。
你不必再从战术上一个一个的去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解决完一个,新的又冒出来,而是从战略上,从根本上,让那些问题都不再成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