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写的是一座寺庙为解决喝水的事情,派来了主持和书记帮助解决,他们上任后又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是管理不到位,于是又招聘了寺庙管理部门来解决。他们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找了国外的专家,还又为不断出现的问题招聘了一堆和尚,建立了各种权力部门来解决这些事情。
最后,因为指挥的和尚太多,挑水的和尚太少,寺庙倒闭了,一堆和尚都被渴死了……
为什么对这个故事特别有共鸣呢?因为曾经刚毕业的我也待过这样的公司,机构臃肿、会议频繁、管理团队庞大等等,深刻体会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作为这样公司的员工,最害怕的不是在公司任职的时候,而是在离开公司后的半年时间。因为“大企业病”会让你误以为:职场本应该就是这样!
后来,在职场混迹多年,经历过不同的公司,才醒悟过来,迷途于“大企业病”的公司很可能会毁了你的前途!
什么是“大企业病”?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公司经营规模还处于千万级的中小企业,因要解决企业业务、管理、人事等问题,而采取一些列“曲线救国”、超团队负荷的管理举措。以我曾经所待的公司为例,有以下几种表现:
总部和间接创效人员太多。一家公司总共65个人,总部人员就占了13个人,除去各分公司一把手、专业总监和行政人员,剩余的负责直接创效的员工只有15个。相当于平均每1个创效员工都有着4个领导在指挥者他做事情,光消化指令就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部门太多,决策时间太长。65个人的公司,12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各自的制度和办事流程。当公司需要做决策,但又涉及到多个部门利益时,决策的时间就会变得特别长,因为要不同部门的反馈,整个流程就复杂了。
会议太多,员工叫苦连天。可能开会是领导觉得最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当时我们的会议可以开一整天,白天开会晚上加班做事。开完会,在领导的脑海里这事就算解决了,剩下的就是执行的事情,到期一看问题还是老问题,根本没人能解决。
成本太高,效益低下,矛盾激化。臃肿的团队结构必然导致公司固定费用增加,各经营体本来每月只需要收入10万就可以养活团队,但因总部固定成本分摊,他们收入10万还亏损了2万。这些所谓的管理人员并没有给到实质性的帮助,整天只会出制度、开会、外行指导内行,虽是配置这么多管理团队,管理的问题却越来越多。后来公司又找了专业咨询机构,先不说效果,各经营体每月还是营收10万,亏损额就增加到了5万。
就这样恶性循环着,直到有一天,老板觉得业绩做不上去是因为员工缺乏狼性,于是公司开始推行KPI考核,将员工薪酬的20%作为考核薪酬。这一次,员工愤怒了,机制推行的第三个月,51%的员工选择了离职,人事的变动也激怒了客户,订单量下降了30%……
在经历这一系列的变故,企业老板终于决定改革,裁减了管理部门人员,缩减了部门。只是后遗症太大,经过半年多的调整企业才扭亏为盈,若不是资金补充及时,这家企业将面临的是倒闭的结果。
前段时间,企业老板在跟离职的老员工聊天,说到当初公司得“大企业病”时,他给自己诊断了几个原因,我认为十分精准,深刻。
“大企业病”的三个原因:
1、决策者的膨胀心
他说:“以前我在国企工作过几年,那些工作经验让我一直有个错觉,我错以为越多人认同的决策就越对。所以,当管理者们都认同我的看法时,我很自信我做对了。然而结果却常常相反,我忽略了离炮火最近的人的看法,所以栽了跟头。”
作为一个小有知名度的老板能够这样反思,对他来说真的是非常不容易的。我把这个理由归结为膨胀心,因为被认同,所以自我感觉良好的膨胀心。或者说是为了满足领导者的控制欲而不断扩大管理团队,反过头发现自己是控制了团队,但最终脱离了市场。
2、管理者无能
好的管理者拥有完善的企业管理体系,能够助力企业健康成长,在企业领导者的决策出现偏差,企业经营出现风险时可以及时预警,并给出解决方法。但,若是只为了博老板开心,未对经营结果负责的管理者,只会越管越乱,最终害了企业。
3、缺乏市场导向
“大企业病”的本质是企业仅向内看,未向市场看。一堆的管理制度、决策会议、审批流程等等,都是为了解决公司内部的问题,而没有以为客户解决问题、市场为导向。
针对一个问题,建立一个新部门,再招聘几名员工专项解决。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还是没有解决,就又建立另一个新部门来解决,为了一个问题不断延伸出无数个部门,最终还不如不要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缺乏市场导向的体现,问题越变越多,离炮火越近的人越来越累。
其实现在的很多企业都有这种病,并不是企业决策者不想解决,而是无从下手,内部团队的阻力太大。如果领导者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要想改变是不可能的。
针对以上的问题,不妨试试以下这3个方法:
1、精简团队,优化结构
人才是利润最高的商品,能够经营好人才的企业才是最终的大赢家。——联想·柳传志
变倒金字塔型人才结构为正金字塔型人才结构,各层级人员的配比比例会根据不同行业的情况而有所不同,不可一概而论。若是一定要给个规律,中小企业可以参考这样的比例:每1个高层管理者管理3名中层管理者,每1中层管理者可管理7名基层员工,即1:3:21。
2、管+服务,走向一线
管理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混乱的事情规划化。——杰克·韦尔奇
管理部门有两大职责,一是管理,二是服务。而如今很多企业管理部门常常会忘记了服务的职能,越管事情越多,所以给到团队的印象就是“制度制造机”、“指标监控者”、“瞎指挥”的形象。不了解业务(一线)的管理者不是好管理者,想要企业的管理精准有效,请让管理人员离炮火更近一些吧。
3、重用创效,参与决策
企业最大的资产是人。——松下幸之助
重用创效的人员,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解决思路。对创效部门来说,无法解决的问题大多是因为公司的配套出了问题,想要解决,更多的要考虑如何创造条件,而不是盲目的出制度,转移问题焦点。要记得,一定要让能够创效的人参与公司决策,才能保证决策的准确性。
为什么企业越小越容易得“大企业病”?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老板,若老板的意识没有改变,视野没有拓宽,所有的决策都将反其道而行,产生内耗。不知道对于“大企业病”你有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欢迎给我留言。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本人并注明出处。
可馨职隅,职场故事精。知故而不世故,知事而不多事。更多文章,请关注 @可馨职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