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备《不懂就问》这篇三年级的第一篇略读课文时,我思索着如何在不特意讲解字词的前提下,将课堂上得丰富生动,同时为学生日后的习作提供助力。这篇课文以孙中山上课提问的故事,展现其勇敢品质,传递“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的道理,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提问。
课堂起始于读题,明确目标是让学生知晓课文所讲之事。对于写事文章,抓住六要素便抓住了主要内容。课程开始,我先让学生边听范读,边思考时间、地点、人物这前三个要素。大部分学生迅速抓住要点:本文讲述的是孙中山在学校上课时发生的事。随后,我带领学生了解孙中山这一人物,介绍他是伟大的革命者,带领大家推翻旧制度,一心希望中国变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使学生对主人公有更深刻的认识。接着,从“私塾”一词切入,引导学生对比“私塾”与现代学校教育的异同,为后续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在学习事情起因阶段,我通过对比往常课堂与今日课堂,让学生抓住“照例”“流利”“糊里糊涂”“壮着胆子”等关键词语,体会孙中山“提问”的特殊意义。学生从中感受到孙中山在传统学习模式下勇于突破的精神。
进入事情发展环节,我请同学们列出表格,对比同学们和先生前后态度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清晰地看到孙中山面对周围环境压力,依然坚持提问的勇敢与好学。这种对比分析,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为他们日后写作中塑造鲜明人物形象提供了思路,学会通过他人态度变化侧面烘托主人公品质。
最后,通过同学与孙中山的对话提炼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一主旨。
整堂课,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查找关键词,运用多种对比方式,让他们在自主思考中体会人物品质与文章传达的道理。如此教学,既丰富了课堂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在潜移默化中为习作奠定基础,培养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塑造人物形象、提炼主旨的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能够有法可依,写出内容丰富、主旨明确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