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一月,我观看了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中对弟子规的解读。钱教授知识渊博,不仅佐证典故信手拈来,更谈了他对这本只有一千零八十字却格外厚重的小册子的独特见解。观看过程中,我常情不自禁地跟着吟诵起来,感受着其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体系的厚重分量。
弟子规首句说孝,次而讲悌,阐述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与家庭关系,以和为本,仁德并举。此后还有说修身之道的“谨”,说为人之道的“信”,说处世之道的“泛爱众”,说择师之道的“亲仁”,而让我感受最深的还要属说学习之道的“余力学文”。
当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立身齐家,有所成就,无不仰赖于知识与技能,因此父母也是处心积虑敦促我们学习文化知识。可是《弟子规》却要我们要有“余力”,再“学文”。这让我不禁疑惑。在我印象中,古代学子们也都是寒窗十年,以文取仕。读书学文,是古人一致推崇的人生道路,难道不应不遗余力才对吗?
听完钱教授的解读后,我才了解到,原来古代的“学习”并非一味强调修书习文。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于《论语》中表达了儒家的学习观。他认为,人生修养应以道德修养、品格完善为首要任务,学习书本则是次要的。所以“学文”只是“学习”的一部分而已。
“不力行,而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这是《弟子规》对无余力而学文的看法,认为不孝、不悌、不谨、不信、不仁者纵然读再多书,只能使自己浮华不实。《论语》中也有“未有余力而学文,则文灭其质,有余力而学文,则质胜而野”之语,可见身不立,名不正,倘学再多也如浮饰雕华,改不了粗浅鄙陋的内心。
但这并不是要我们成天实践而不注重知识积累。正如弟子规中所言,“有余力,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如果只是身体力行,培养品格,而不注重读书学习,就容易依靠自己的偏见办事,闭门造车,看不到真理。朱熹有言曰“愚为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与野而已”,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赵括纸上谈兵,终落一世笑骂;吕蒙忙中就学,叫人刮目相看。只有将个人修养、人生时间、文化学习三面兼顾的人,才能成为时代的精英,未来的主宰。修身之道,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