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孟子先修好国内政治再玩乐的建议,梁惠王还有疑惑,什么才算好的政治呢。
梁惠王说:“我治理国家,也是尽心尽力了。河内地区闹灾荒,我就把河内地区的人民转移到河东地区,并把河东地区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地区发生灾荒也会这样处理。我看周围国家的政治,都没有像我这般用心的。但是,周围国家的人口不见不减少,我国的人口数量也不见增加,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大王喜好打仗,我就用打仗来比喻。排兵布阵、擂鼓冲锋,兵器相接之后,士兵扔掉盔甲、拖着兵刃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跑五十步的嘲笑跑一百步的贪生怕死,大王觉得如何呢?”
梁惠王说:“不可以,虽然没有跑一百步远,但同样都是逃跑。”
把感觉上的模糊的认知比喻成具体的事例,让人更容易看清楚问题。
孟子说:“大王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不用奢望魏国的人口比其他国家的人口多了。”
你所做的只是在出现问题后采取一点措施,并不是真心实意关心爱护百姓,和周围国家的君主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不要幻想百姓对你感恩戴德。
既然这样不是仁政,那么什么才是仁政的标准呢。
“不在农时征用农民做劳务,那么丰收的粮食就会吃不完。”使民以时。
“不用网眼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鱼,那么就会有足够的鱼鳖供食用;按照合适的时节入山林伐木,那么木材就不会短缺。”不因贪欲涸泽而渔。
“粮食、鱼鳖多到吃不完,木材多到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生养病死都没什么可抱怨。百姓对生养病死都没有抱怨,这才是王道的开始。”
仁政,首先就是要能保证百姓的生活,让百姓的生老病死都有所依托。君主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在农忙时节征用百姓,让百姓有时间种植粮食;做好生存物资的合理调度使用,避免涸泽而渔,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
这是王道的开始,保证百姓拥有基本的生活物质基础后,还需要再接再厉。
“在五亩大的宅院里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精美的衣服。让百姓有时间去豢养鸡、猪、狗等家畜,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能够吃到肉了。方圆百亩的田地,让百姓有时间去耕种,就可以养活很多家庭不挨饿。”
保证基本的物质生活后,还要帮助引导百姓走向小康生活。
“认真举办对待学校教育,把尊老爱幼的道理讲给青年子弟,那么须发皆白的老者就不要再扛着重物在路上劳作了。”
吃饱穿暖后,还要注重人品道德教育,让人民百姓知仁义廉耻。
“七十多岁能穿上好衣服、吃上肉,老百姓都能保证不忍饥挨饿,这样景象的诸侯国没有不称王的。”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就拥有了称王的实力。
从这段话看出,国君要想治理好国家,不只是做出个姿态,需要下功夫、花心思,不仅要调配好国家资源,还要想方设法引导百姓走上富裕生活,注重人民百姓的道德教育。
前面是对王道政治的描绘,那么魏国的现实情况什么样呢?
“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人的粮食,却没有人制止;路上有饿得奄奄一息的百姓,却不开粮仓赈济;人死了,就推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年成不好。’这和用利刃刺杀人后,推脱说:‘这不是我的过失,是兵器杀的。’有什么区别呢。大王能够不把魏国的饥荒归罪于收成,那么天下的人民就都会投奔大王而来了。”
这一段话孟子非常不客气,直接打脸。孟子远道而来,都能看到魏国存在这些问题,那么作为一国之君的梁惠王,知不知道这些情况呢。
可以说既知道,又不知道。遇到问题时,为了能够心安理得,梁惠王会自动给自己找到借口,忽略问题。
梁惠王忽略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把路边有忍饥挨饿的百姓归罪于收成;忽略自己应当承担的工作:认为灾荒出现时关心下百姓就是尽心尽力,不正视自己平常没有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生活,管理好百姓的衣食住行的问题。
这种掩耳盗铃的情况非常普遍,比如:我们会忽略自己浪费光阴的事实,找到理由心安理得的刷肥皂剧;忽略自己并没有花心思在工作上,把无头苍蝇似的忙进忙出当成努力工作;忽略自己没有一技之长,认为是工作待遇不公平……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就是因为人给自己开脱的本事比将军排兵布阵还变化多端。
所以,人要经常反躬自省,看自己是否在给自己的行为找理由。如果发现自己给自己的一些行为找理由,就需要警惕了。
理由是说给别人听的,自己不应该再给自己找理由,不然就是自己骗自己玩。
对于一个不肯正视问题、自己骗自己玩的人,最好的方式不是讲道理,而是上去一巴掌,直接打脸。
但是孟子没办法给梁惠王一巴掌,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耐心的讲道理。
孟子的仁政并没有什么奥秘,都是简单朴实的道理,只要君王切实肯下功夫就能做到,之所以大多数的君王都无法施行仁政,就是贪图安逸享乐,逃避工作和责任。实施仁政的第一步,就是端正心态,正视问题。
那么梁惠王能不能端正这个心态呢。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选自《梁惠王章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