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哲学家、思想家的观点,最好的办法就是研究他们主张某个观点的目的、原因。可能观点本身因为语言习惯等原因比较晦涩,而目的相对简单。了解他们主张的出发点,那么了解他们的观点也就更容易,更能够把握重点。
你比如说学孔子,学他的论语,背了那么老半天,其实真不太明白他老人家在叨叨啥。这时候如果你去翻一本叫做《左传》的书,估计就明白了。为什么呢,因为春秋左传,讲的就是春秋时候各个诸侯国的历史。什么样的历史呢,总结下来,就有这么几点:
第一个春秋早期的话,其实距离周朝分封诸侯国没多久,大家知道分封的时候,都是封的大部分周王的近亲属,儿子、亲兄弟之类的。尽管如此,到了后来,就是六亲不认了,基本上都和陌生人查不多。这个大家也可以体会,你比如说现在的表兄弟姐妹到了一定年纪,来往的就已经不是很多,当然更有甚者,亲兄弟姐妹关系不好的也有的是。
那第二个就是各个诸侯国怎样不尊 重周王,做各种僭越的事情,比如郑国的国君就为了几块地,和周王打起来,并且一剑射中了周王的肩膀。然后像前期像齐桓公这样的人就装模作样的以尊王襄夷的名义出来作威作福,中期有晋国,后面有楚国出来称霸。
第三个就是除了诸侯不尊重周王朝,在各个诸侯国内部也是分封的做法,那么各国的贵族、大夫,其实也不尊重各国国君。像晋国的国君很早就不是原来的嫡系,被他的亲戚给取代了。这中间腥风血雨,杀人越货的故事真是不要太多了。
所以当时整个是天下大乱。
天下乱的时候总会有强人出来给解决方案。孔子就是其中之一。
孔子原来是贵族阶级里面,是负责祭祀的工作,所以他比较了解周朝的一些礼法制度。所谓的天下大乱,其实就是不符合周朝的礼法制度,以下犯上。所以孔子就到处给大家说礼法是怎样的,应该遵守周礼,要“仁”,这就是论语的核心内容。
了解了孔子是怎么回事,你就会知道道家是怎么回事,道家无非是说,就算你老孔出来教大家要有礼,要仁,也没用的,万物自有他的规律,没有办法改变的。顺便说一下,老子的观点有点类似康德的观点。
那么法家的话,其实是到了春秋后期和战国早期,各个国家之间兼并战争频繁,需要给出强国方案的时候,法家就出来了,这个是以商鞅为主要代表。商鞅变法主要是激励,以军功赏赐,这在以前也是一个突破,以前都是讲身份:你是不是贵族。法家主张郡县制,这就对分封制带来的社会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因为春秋的问题其实都是分封制带来的,而郡县制就是确保王权,限制各个诸侯和贵族的权力,强化中央集权。
但是郡县制虽然好,但他的发挥受到社会认知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比如以下瞒上,你有没有技术去解决?最近几年的反腐,其实最早是从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始的。每个人手里都有个手机,还能随时上传网络,那个表哥就是被这样拿下的。而在古代,是没有这样的技术,是靠另外的人马去监视官员,但这中间人为的因素就多了,就算是现在,你也看到巡视官员落马的新闻。
所以到了秦朝崩溃,汉朝采取了郡县+分封的一国两制,但是分封带来的问题就马上显现,就有了吴楚七国之乱。好不容易把叛乱平定,这时候摆在汉武帝面前就是下一步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这时候有个儒生董仲舒,就提出了一套新的儒家说法,提“天人感应”,伦理纲常,其实就是在法家基础上,增加儒家的感化、威慑人心的作用,减少执法的成本,以求长治久安。
这里再来说一说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出发点不一样,西方哲学除了早期的希腊那部分,主要是在17世纪开始。那时候西方国家的主要政治制度和我国春秋战国以前的分封制差不多。这里的区别就是,我们国家是讲怎样统一国家,而西方就在分封制的作用下,国家分裂了,罗马帝国分裂成了各个诸侯国,就是现在的英法德,老罗马帝国缩小到了意大利。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上,似乎并没有出现我国的儒家、法家、道家一类的学说,来为国家的统一服务。所以西方并没有什么朝代概念,一直是分裂状态,而我国就是在分分合合中。统一的国家在顶峰的时候当然要比分裂的国家力量大,所以我国在历史上大部分时候,是世界第一强国。
西方哲学走向了面向个人和自然的方向,受到科学发展的影响比较大。
近代西方哲学是从笛卡尔开始,他的名言就是那句“我思故我在”,上帝似乎比较虚幻,一切都是真的么?笛卡尔说,至少“我”是存在的,因为我在思考。笛卡尔开创了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一派。这一派的主要思想是学习数学的做法,通过一两个显而易见的公理,来进行推导。笛卡尔之后有斯宾诺莎,莱布尼兹。
而在对岸的英伦,洛克反对欧洲理性主义的做法,认为公理本身并不一定站的住脚,因为没有办法证明,而主张实际经验得来的知识,被称为经验主义。洛克之后有牛顿(机械论、决定论)等等
再之后有个叫大卫休谟的人指出了上面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都不靠谱,理性主义属于独断论,经验主义又不能证明事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所以他提出了怀疑论。
而之后的康德就进一步解释了休谟的提问,写了一本书叫《纯粹理性批判》,提出了一个观点,说认为人不可能真正了解这个世界,人感受到的世界,都是这个世界的表象,真正的本质叫“物自在”,物自在不可能为人所认知。前面说了,这个观点和我国的老子同志的观点很像,老子把这个物自在叫做“道”,道可道非常道嘛。
康德之后是黑格尔,黑格尔比康德乐观,黑格尔认为人认识事物是有个过程的,在某个阶段是这样认识,在另外一个阶段是另外一种观点,相互矛盾,不断进步的,这就是辨证法。当然黑格尔认为这种发展的尽头是所谓的“绝对精神”,这个是被后来的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克思所批判的地方。
在黑格尔和马克思之后的西方哲学思想,我在之前的笔记中已经提到了:
在解决”你瞅啥,瞅你咋地“这个问题上,老外比中国晚2500多年!
以上就是近期学哲学的阶段性结果,还有一块宋明理学之类的还没有去了解,这块要等到看完通史才能有更好的了解。这样的话中西主要的思想家的观点就可以有个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