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自卑是指一种自我否定,主要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主要的表现在于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还会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
因为这个定义简单地描述了人的表现,然后安个自卑的标签,表面上挺有道理,其实不然。
人无完人,没有谁在任何方面都比所有人强,强弱尊卑只是一种暂时的客观状态,并不是谁能仅凭主观的喜好而随意贬抑抬高。
没有谁是真正自卑。如果具备能力做好,因为所谓的“自卑”而不做,是懒惰。比如明明可以自己倒杯水喝,却不去倒,只是期待能有人代劳或者拖延之后,不用喝水,那这个不叫自卑,叫懒惰与无知。如果当下能力不足,却因为过高估计自己而失败,沮丧无法面对,这个也不是自卑,而是自大,不愿接受和承认现实,不愿通过学习改变,还是贪图安逸和懒惰。
心理问题说白了不过是认识不实颠倒,谁都有认识扭曲与现实不符相违的时候,包括所谓的正常人。但是心理学理论却把自卑定义为低估自己的能力,甚至常常把自卑情结作为解释人的行为模式的万能工具,却没有真正认清“自卑”现象的本质和背后的原因,于是对“自卑”现象的错误认知,必定导致错误的心理调试,无法去除所谓的“自卑”心理。因为误以为自卑仅仅是低估自己能力,于是开出来的所谓“药方”也只是鼓励,增强自信,告诉自己能行之类空话,实际上自卑根源是自大,伴随着贪图安逸和懒惰的成分,盲目的外在鼓励、自我肯定或激励,虽然对懒惰的习气有所触动和缓解,但是同时又不切实际地提升了自我的期许,膨胀了自大的毛病,虽然完美是每个人的追求,但是自大者常常喜欢强调自己是完美主义,或所谓追求完美,却不过局限一技一物一事井底之蛙的自大与偏执。在自我认识和现实的落差人为扩大之后,于是必定会遭遇失败陷入更强烈的所谓“自卑”。于是这个问题就陷入死循环,而“自卑”的人在暂时缓解之后,发现不过在自大与沮丧绝望之间做更大幅度的摇摆而已,只不过暂时未遇失败而处在自大状态时,就误以为自卑已经离自己而去。
对于自卑,心理学用这个概念又玩弄了一个游戏,当无中生有制造出个“自卑”的概念之后,于是可以心安理得用这个“自卑”情结来自我安慰,来评价别人,而且被评价的人也乐于接受,因为一般情况下,心理咨询师给某人贴个自卑标签之后,必定就会“对症下药”来一大堆激励和赞美来增强所谓的自信,这正是“自卑”者所贪求的,不需要通过太多的努力,仅仅是承认“我有病”,然后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更多的赞美,这种诱惑就如同吸毒一样无法抗拒而重复成瘾。
而心理学,在这个过程,不自觉地为虎作伥滋长着人的烦恼,人也更依赖所谓的心理治疗,付出更多的金钱和时间,各取所需,至于什么是自卑,谁真正在乎呢。而且通过所谓的心理治疗,人更多地把过错归结于过去,归结于小时候,归结于社会环境,反而是不断加强一个人的自我,而自我就是自大的坚固基石。
只有真正认识到所谓“自卑”的根源其实是自大,是乔装打扮粉饰的傲慢虚荣,才能解释为什么所谓的“自卑”者会有矛盾的表现,在某个方面胜过自己的人面前,如果觉得自己面子被侵犯,觉得对方不是善意,要打肿脸充胖子,不想表现或承认自己这个方面的弱势,或者妄想自己能与其平起平坐,或者另辟蹊径,另外寻求个自赞毁他的理由,比如遇到聂卫平,不论怎么装都无法在围棋技能上与其平等,那就跟他打网球,胜算就很大了。另一方面,“自卑”者在其认为是善意人面前,又可以用自卑(而不是懒惰)作为理由来逃避,因为在一个“自卑”者面前,他已经对自己评价够低了,善意人怎么忍心再指出他的缺点,于是剩下无的放矢的鼓励和激励。就好比读者文摘心灵鸡汤式的短篇美文励志文章,以为可以通过这种无原则的廉价肯定来消除自卑,或者培养小孩成才,就好比因果倒置,幻想可以通过废除所有的军警刑罚来达到世界大同。
什么是懒惰,懒惰就是因为无明而有贪求。因为贪图享受,想得到什么,却不想付出更多努力。得到之后,又不想承担由此而有的责任和后果。因为无知,妄以为很多事情可以逃避得过,妄以为可以任性而没有后果,妄以为贪图安逸就能真的安逸下去,妄以为坦然面对是最坏选择。
懒惰,傲慢,无知,这些似乎是负面的评价,但是人并没有固定的性格和习气,随着不同的情境会有好坏不同的表现,更何况这些缺点也不是人本身,也不是人难舍难离的亲朋好友,而是可以去除消灭的敌人,视而不见甚至把敌人当成最亲密的朋友,当成自己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不问具体事情缘由,都希望得到肯定和认同,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总之一句话,没有人会自卑,有人想给自己贴个这样的标签,只是他觉得这样更爽更酷而已。表现为“自卑”,根子却是自大自尊自强自信的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