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路上,你是不是也经常启动了“权威模式”而不自知

父女大战

前天晚上,我正吃饭呢,我家三岁的丫头哭唧唧的跑来找我告状,告状的对象居然是我老公、她的亲亲老爸。

她说:“爸爸不让我玩游戏,可是我很想很想玩,哇~~~~(此处请自行想象那假哭声)。妈妈,你去帮我跟爸爸说一下嘛!~~~“

哦,原来不仅是告状,还是来找外援的。

我就开始追问起事情的原由。

原来,小家伙想玩的是一个夏天玩水的钓鱼游戏。

说是钓鱼,其实是一个钓鱼竿和鱼具上都装了磁铁,用磁力来吸鱼的游戏。

玩具自带有水池,有各种各样的海洋动物,还有钓鱼竿。

我一下子明白了老公的顾虑,因为那天正好是上海天气进入速冻模式,冷的不行。

但是,为了让娃明白,我故意问她:“好的,我帮你问问爸爸,他为什么不让你玩啊?”

老公就跟过来,苦口婆心的跟我家娃娃讲道理,说:“现在天这么冷,你玩水如果弄湿衣服,你就会感冒生病,到时你身体难受就要打针吃药,是不是啊?”

娃急的在旁边跳脚:“我不会弄湿的!不会感冒的! " Repeat*n次

爸爸反驳:“不行,你一定会弄湿的”。然后刚才的道理又换着顺序说了一遍,还加了一句:”你如果生病, 爸爸妈妈会跟着担心的,不行,不能玩!”

(感觉这个模式,带过娃的应该感觉很眼熟。)


出谋划策

谈判陷入了僵局。

一个有强烈的意愿但是没有左右决定的能力只能哭闹不休,一个拼命地给一个三岁的娃娃讲道理试图让她理解大人的担忧并懂事地做出妥协。

我在旁边,看着一个哭一个急,好气又好笑,饭都吃不了了。

我就把我家丫头抱过来,说“爸爸担心你生病,这个是对的。你说你不会弄湿,你怎么保证你不会弄湿啊?”

她不吱声了。

我说:“你看,你光嚷嚷着说不会,爸爸是不可能放心的,因为你还是个小宝宝呢。那你能不能想个办法出来,让爸爸也觉得你衣服不会弄湿不会感冒呢。”

她有点疑惑。

我知道她还不能懂,就引导她说:“你可不可以穿上你的雨披和雨靴,然后跟爸爸说,放水的时候少放一点水,这样子水就不会弄湿你的衣服了。可以吗?”

她转头问爸爸:“可以吗?”

爸爸说:“可以。”

嗯,两人终于有了一致的意见,高高兴兴的玩水去了。


我的站队

这场父女大战,我站我家女儿。

倒不是说她的要求一定合理,我一定要去百分百满足。

而是因为我觉得老公启动了“权威模式”而不自知。

工作中,我们往往会以“解决问题”为第一考量因素,通过沟通、修改、协商,寻求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双赢”方案。这是“解决问题”模式。

可是,生活中,我们往往进入了“权威模式”而不自知。

我一直觉得,在孩子面前,我们大人掌握了太多的权威,大到择校、择课,小到吃什么、几点睡。几乎什么事情都是大人掌控。而这种权威和掌控,有时会让我们下意识的忽略孩子的需求,一味地强迫孩子妥协,而不去思考其他的解决方案。

今天的这件事情,如果小家伙是公司的甲方,提了这么一个小小的要求,我觉得压根不是事,解决方案分分钟千百种。

可是,就因为她是一个三岁的娃,爸爸就下意识地否定了,甚至没有去想第二种或者第三种的可能。

所以,他默认了结果是NO,然后下一步就是怎么让娃接受这个NO。

说是讲道理,其实还是权威压迫。因为如果娃不接受还闹,就会被灌以“不听话、不懂事”的标签,如果再闹,伴随的可能是处罚。

但是,对娃来说,她要的不是NO,不是道理,是一个她可以接受的方案。

希望通过讲道理让一个三岁的娃退让,原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不用说是三岁小娃,哪怕是三十多岁的成年人,道理懂得还少吗?做得到的又有多少?

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强迫一个孩子做到,本身就太没有天理。

所以,我认为,讲道理只是大人为了测试实施一下自己的权威吧。

同理,可应用到其他地方。


思考延伸

另外,我也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娃知道:

除了一味哭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去解决当前眼下的难题,比哭更有用。

借此文,提醒自己:

一切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讲道理都是在耍流氓。



一点感悟,仅供参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