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之《论雅俗共赏》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本书看完已经有一个礼拜,迟迟不动手写书评,是有原因的。一是觉着没看透,尤其是前面两篇,也是本书之重,二是虽然为书,但各篇都各自为政,虽以雅俗共赏为要点,相互之间并不十分关联。

所以又拿起书来仔细读,也就弄个一知半解,想写,心里还是没底。可不管怎样,总是有我的心得,这样一想,就不管不顾起来,对错不论。

论雅俗共赏,从朱自清的论述看来是诗为雅,词为“诗余”,曲为“词余”,虽步步俗化,还算是雅。

可像唐朝的“传奇”,是唐朝士子在投考进士以前用来送给一些大人先生看,介绍自己,求他们给自己宣传;还有中唐开始和尚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语录;宋代的“笔记”,这种作品记述有趣的杂事,范围很宽,同时发表作者有钱的议论;清代的小说,以及皮簧戏,都是一些“不登大雅”的“俗文化”。

历史车轮前行,文化要传承,需要更多的人来创造和使用,雅文化逐渐走向俗文化,所以引用胡适之先生的话“作诗如说话”,以“俗为雅”,“雅俗共赏”来分析中国古文化,尤其是从唐朝到民国的古文化运动,徐徐阐述,分枝分线,我总共看了不下五遍,大概意思了解,可并不透彻。

别人的用意不可乱串,自己的想法但说无妨。于是来谈谈雅俗共赏,我的理解。

朱大师分析的很具体,很细致,我是学不来的。我一直的主张,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对于雅俗共赏,我的看法是"雅不至于涩,俗不至于粗"。

雅不至于涩,说得是诗词曲小说,用词用句不要生僻,晦涩,让人不可足摸。就像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简单的字,容易的词,可经过作者独具匠心的组合,读者读完诗后,眼前会出现一副图案:夕阳西下,黄河滚滚向海汹涌奔流。

江山如此多娇,若想把千里的美景尽收眼底,那就要登上更高的层楼。

由此又想到道家的“至简”,万事万物无需过多繁文缛节,做人如此,做事如此,作文我想也大约如此吧。雅至极点,就接近事物本性,通常所说“大俗即大雅”,大概就是此意。

俗不至于粗,就更好理解,俗是易懂,可绝不是粗陋不堪。

现在人常把粗与俗放在一起,于是就有了“粗俗”。粗俗自然有,但粗俗不等同俗,俗文化只是用简单易懂的方式来宣扬文化,让更多人来接受,来品味。而粗文化就处于下流,暴力,色情都融入里面,的确好懂,也吸引一些低级趣味的人群追捧,可最终还是流入暗沟,难登大雅之堂。而俗文化是可以入大雅之堂,并且登台演出,那么它们的区别也就出来了。

由古文化到现代文化,已经经历了从雅到俗的过程。并不是说雅不好,需要放弃,雅有雅的好处,可以增加人的总体素质,修养。俗也有俗的好处,人人都有文化,知道方圆得失,知礼知义,知耻知羞,也就不会入歧途,做坏事而不自知了。所以“雅俗共赏”,也要“雅俗共存”,毕竟这个社会是多元化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最近的项目都有拍照上传的功能,所以把这个功能单独抽出来总结积累一下,以便以后复用。功能:图片选取,滑动预览,删除,...
    LZF_home阅读 591评论 0 2
  • 登山望浮云 意在白云巅 愿得菩提根 一一赋青书
    梦醒_chan阅读 23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