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竹编器,因岁月的浸染和时光的打磨,还有主人用手经常的摩挲,久而久之会自然形成酱红色的包浆,色泽温润,非常养眼。
前日,藏友老蒋发来了几张图片,见是一老竹编器,完整,一眼老物,看了就心动。我问老蒋是什么东西?他说是书篓。我一听心里激动了一下,只要与书相关的老器物都会让我心动,如书箱、书柜、书篮、书橱、书架,忙叫他帮我留着。“书篓”,没听说过啊,更别说见过实物。
当见到实物后,真的有点激动,竹编的工艺就别提了,盖的背面还有原主人的名款,非常难得。书篓的大小正适合放两本线装书,我突发奇想把马国兴兄自编自写的手抄报合订本《纸上读我》放进书篓,大小也正好 ,好像就是为它而备的,有了书,书篓仿佛也有了书香气,真好!
高兴之余,我开始琢磨这老竹编器叫“书篓”准确吗?“篓”的本义是“双层的竹编容器”,至今我们口语中还有“捅篓子”的习语。“捅篓子”从字面上讲,应该是“把篓子的隔层捅破,从而把上下两层的物品混到一起”的意思。其实没有夹层的纸篓也说得通,叫“书篓”也没大问题。不过我还是想找找古人,他们的眼中有没有“书篓”一说。翻阅文震亨的《长物志》通篇找不到“书篓”的条目,在卷五“书画”篇中只有《小画匣》:“短轴作横面开门匣,画直放入,轴头贴签,标写某书某画,甚便取看。”大的叫箱,小的叫匣。《广韵》曰:“匣,箱匣也。”箱放衣物,匣藏细软。文人用匣藏文房杂件,女人用匣置红粉妆饰,皆可以宝匣视之。所以匣指的是小型收藏东西的器具,如画匣、墨匣、砚匣、书匣。画匣,就是用于字画、墨宝存放的专用小盒,有开合式、抽拉式,也有复层式。明末屠隆《文具雅篇》所列出的文芳器物中包含了画匣的相关记录,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一书中“文房具篇”有对画匣的专文记述,还提及“图书匣”,种类繁多,用料金贵,“有填漆者,有紫檀雕镂镶嵌玉石者,有古人玉带板、灯板镶匣面者。”
可见,古代文人多用画匣书匣收置名贵字画和珍本孤本,画(书)精匣美,相映生辉,可兴珍赏之趣。虽未及“书篓”,但书匣的存在足以说明古人对书的热爱,只是“匣”多以木制作,用竹编匣比较少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