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国演义》稍微有些了解的朋友,应该都会知道各方阵营的主力,比如刘备的诸葛关张赵,东吴的周黄鲁张吕。至于曹操帐下,则更是有各种各样的武将谋臣。
如果把拥有这样多的角色的三国比作一台电视剧,通常而言是活得越久戏份越重。不过也不乏董卓,吕布,二袁这种重量级的人物,即便对比全书而言其出场的戏份不算很多,却仍旧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重要印记。
这其中,就有一位我们今天要提到的,戏份不多却每笔都精彩的——郭嘉。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
《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也就是建安十二年,郭嘉临死前留下一封遗计,让曹操欲擒故纵,继而借刀灭了袁熙袁尚。
其后罗先生为郭嘉写了这样一首悼亡诗。
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 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 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 可惜身先丧,中原梁栋倾”
随曹操出征十一年的郭嘉,因病去世的时候,才三十八岁。
根据《三国志郭嘉传》记载,郭嘉早期和荀彧一样,是在袁绍手下做事。但是作为有识之人,他和荀彧一样,早早察觉到袁绍的不合适,于是决定退水。
在那之后,正值弱冠的郭嘉隐于世,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二十七岁那年,荀彧向曹操举荐了郭嘉,两人会面,谈论天下大事。曹操感慨道:“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郭嘉亦道:“真吾主也。”于是曹操特设“司空军祭酒”一职,委任郭嘉。
官渡开战前,曹操面对袁绍兵力和粮草方面的实力碾压,犹疑不决,郭嘉于是提出了“十胜十负论”,堪称曹郭版本的“隆中对”,为曹操定了迎战的信念。
郭嘉继而提出,应该趁袁绍北击公孙瓒的时候,料理南方的吕布,以免开战后二者前后夹击。
可惜这样一位“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的谋略奇才,身体并不是很好。即便有着想陪伴曹操一统天下的心思和谋划,也终难胜过天命。
曹操写给荀彧的追忆书信里说,郭嘉虽常言,南方多瘟疫,自己若是去了,一定不能生还。但两人商论的时候,他总是强调要先定下荆州,这是为曹操谋划,连自己的性命都不在意了,“何得使人忘之”。
建安十三年,曹操征荆州,军队在巴丘遇到疾病,只好烧船。火光里,曹操无奈感叹:
“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那时英气的少年,如今已化作许都黄土一垄。纵使天下一统无事,天人相隔,终究不能共享太平。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或许,就在郭嘉病重弥留,外出征战的曹操频频派去问疾者的时候,彼此便已经隐隐感到了,天命不可违的无奈吧。
奈何天妒,奈何奈何。
《三国演义》里,关于郭嘉最神乎其神的一处,应该就是对孙策遇刺一事的预言。
彼时曹操和袁绍正在官渡僵持,便有传闻称南方的孙策想要渡江袭击许都。
这一下可不得了,为了对抗袁绍,曹操必须把所有兵力都押上去。此刻的许都最是虚弱,也正是偷袭曹操后方的绝佳时机。
于是“众闻皆惧”,只有郭嘉说:“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我猜,他说这话时,面对同僚惊恐和怀疑的态度,脸上大概仍是一番云淡风轻的表情吧。
好巧不巧,孙策还没等渡江,就被许贡门人刺杀了。
天下哪有这样巧的事!
何况郭嘉怎就能笃定地说,孙策一定会死?若是怀抱侥幸而出了万一,十条命怕也是不够曹操杀的吧。
基于这种怀疑,于是便衍生出了“孙策之死乃郭嘉一手安排”的阴谋论。
所谓的料事如神,只是万事俱备而已。因为已经准备得滴水不漏,故而才敢说,“必死于匹夫之手”这样的话。
这样说,倒也不乏为一种解释。
也是在官渡战争的期间,刘备来投奔曹操,也就有了后来的“青梅煮酒论英雄”一事。
有人对曹操说,刘备有英雄的志向,应该趁机杀了以绝后患。
曹操又问郭嘉,答曰,若是杀了刘备,落下了残害贤良的名声,“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将来还能用谁来定天下?就这样保住了刘皇叔的性命。
罗先生在《三国演义》里还加了一点小场景。说郭嘉走后,程昱也来劝说曹操杀刘备,曹操说:“此郭奉孝与吾有同见也”,于是便没有再听程昱说话。
读起来感到可爱之余,又不免想到日后阴阳相隔的难过。
这位中华五千年历史也难得再见的奸雄,数度写书信悼亡故人,最感叹的不是少了一个得力的谋士,而是“奉孝乃知孤意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
这位曾经想要嘱托身后事的知己,不想竟然先自己而去。
“今表增其子满千户,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
建安十二年,郭嘉病故。
建安十三年,南阳的一隅,诸葛亮正式出山。
就此,三国开启了全新的力量对比关系。
每每遗憾于没能看到鬼才和卧龙正面对决之时,却也觉得,便是这些戏剧化的剧情走向,造就了这个时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