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傍晚,两个两小时,读完了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看得时间不长,但给我的感触不浅——小人物的生存血泪史。
刚看完《活着》的时候,整个人都压抑着,但在压抑中还残留着一丝只属于人生回忆的味道,更像是老旱烟的烟丝烧出来的浓烈的质朴的又很呛的味道。早就听说过这部小说但从来没看过,早就听说过这部小说拍了电影,但也从没看过,因为——据说很悲惨。自己真的从头看完以后,福贵的一生在旁观者眼里确实是悲惨,但在福贵这位生活的主人公眼中,他的一生也是值得回忆的,滋味虽苦,但苦中也有幸福——这不就是活着的味道吗?
话是这么说得,但我还是没有勇气去看这部电影,不想再短时间里重新经历一遍心灵的冲击,太揪心,太心疼,太无力。上个世纪那个动荡的年代,太多的悲惨,太多的不幸,但人人都不幸,更与何人说?现在的社会,同样还是会有不幸,但又能怎样,人活着不经历一些不幸,可能就体会不到幸福的可贵,不幸过后或许还能留下些足以与外人道哉的回忆。我们为了活着而活着,我们更是为了不平庸的活着而活着,当你老了,还有故事可回忆,会不会比那些回首往事只能说出两三个字还都与自己无关的人幸福呢?
《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不同,没有那么痛心疾首的悲惨,以至于我在看的时候总是担心下一章的时候没准一乐会像有庆似的死掉了,二乐像二喜一样也死了……两部小说的大背景相似,但《许三观卖血记》在悲哀的现实里掺上了小人物的一些善良的人性,就像在玉米粥里加了白糖,有了幸福的甜味,以至于让生活看起来没有悲惨。《活着》是一种生活,《许三观卖血记》也是一种生活,而生活必然会有无奈,生活必然会有不幸,在这种无奈和不幸中挣扎,还能看到自己的挣扎,才是人活着的本质,就像福贵能笑着讲述自己的一辈子,许三观能说:屌毛长得比眉毛晚,但长得比眉毛长。
这两部小说看完,也让我对作者余华佩服至极。他能用特别简单朴实的语言叙述着特别触动人心的事,没有强烈的语气,没有复杂的铺垫,甚至没有多少环境描写,就在人物的一来一往之间,我们就能了解到复杂的背景和事件矛盾。就像《时代》周刊评价余华:他不是要给小说的人物做一场华丽的手术,而是要给这个社会拔牙。余华写得是底层小人物的生活,他们的生活自然不是华丽的,但却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悲壮。无须特别强烈的烘托对比,作者的娓娓道来就是最平实又最真实动人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