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太多,我自己写的我自己都不乐意再看一遍

窦智泉
       “字太多,我自己写的我自己都不乐意再看一遍,能看完的朋友我谢谢你们。”
       这是我看到一个微博好友写的一句话。他在知乎上对自己的创作做了一个评论。这个评论有几千字,论述得逻辑严谨,说理清楚,文章结构也清楚,也有分部分的标号。可是他为什么要说一句这样的话呢?
       我想这个朋友也是深知这个时代能安静有耐心看完一篇几千字的长文的人已经不多了。
       当年微博之所以流行,正是因为它适应了人们短阅读、短表达的需求。很多时候人们只是为了快速获得信息,真去深究其内容的不多。当人们习惯了一百多个字的阅读之后,往往更不愿意去读长篇的文章。
       短阅读、短表达在人群中已经流行开来。这为人们节省了不少时间,好像获取了很多的信息。但是当人们回忆之前一段时间内的这些短阅读的内容的时候,突然发现并没有记住很多,或者是感觉记住得很少。很多信息看过之后很快就遗忘了。
       在认识心理学上有一个词——长时记忆。这种短阅读虽给人的感觉是短时间内阅读了大量的信息,可是形成长时记忆的很少。当然,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信息都形成长时记忆,可是,如果作为学习者我们就需要多形成一些长时记忆。
       作为学习者,短阅读看到的信息可能会很多。但是,每一个内容都不是深入的,也没有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
       前几天看到一个词“字典式认知”就是说的一些人知识满足于像字典上的解释一样对一些知识的认知方式。字典上对一个知识的解释很简短,看了好像知道了,但是要是作为一个专业的学科知识来说怎么可能那样简短的解释就能让人知道了呢。
       之前我曾经看到一个词“最近发展区”,我也看了它的简短的解释。有本书上这样说,“是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之间的距离。”但是,看完这句话之后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词。这个理论是怎么提出的?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学术界对这个理论是什么看法呢?有没有争议或者有没有修订?现在都在哪些领域应用呢?怎样在实践中运用呢?……当这些问题问出来之后是很难回答的,是真不知道。
       后来,听到有些讲座里面提到最近发展区,其实,也只是耳熟罢了。发现自己是真的没有理解这个理论。后来有听过一次讲座,讲座的人在互动中专门举例来解释最近发展区是什么意思,这时候在感觉好像懂了,但是,还是觉得理解得不清晰。直到后来花了几个月读了一本认知心理学的书,读了一本学习科学的书,再回头看那个解释的时候感觉自己才算是真的弄懂了。可是,这个懂也并不是很深透的。
       我之前曾经喜欢看微博上的内容,短的能看完,很多长一点的,有时候看一部分然后就转发了。转发的时候心里想着抽时间好好看看,可是,发现自己转发的几千条微博真正回去翻看的很少很少。碎片化的短阅读,并没有对自己的认知和知识结构带来多少变化。
       后来,看到一个老师提倡啃读经典。像蚂蚁啃骨头一样,坚持啃读。这样几个月下来虽然没有看几本书,但是,读书笔记写了几万字。很多之前在头脑中似是而非,模糊的知识慢慢变得清晰了起来,并且感觉到自己已经在慢慢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回到开头微博朋友那句话,我想“我自己都不乐意再看一遍”这个不是在说他自己,而是在说很多读者,他的文章写得很好,如果,想了解他的创作,不能坚持读完真的是很可惜。
       我除了感谢他写的文章,我还感谢他让我再次警醒那种短阅读。
       (有时间在写一写关于短表达,这是我目前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