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是师范大学的文学硕士,我们在一起聊阅读和写作。
理科思维的我,倡导结构化,在写作时要有逻辑,在阅读时,要理解作者的中心主旨、框架结构、逻辑梯次,依照这样的顺序,带着思考、主动阅读。所以我在阅读一篇文章或者书籍的时候,总是能很快从宏观上把握作者的主旨用意,思维脉络。
结构化思维,非常适合用来阅读(写作)管理、咨询类文章,因为这类文章必须要有严谨的逻辑。
结构化思维用来读小说和历史也合适。从看似随机的历史中,我们能归纳概括出科学的逻辑。作者写小说,也必须要符合常识,要有清晰的逻辑脉络。但如果过于理性地阅读(写作)历史和小说,就会显得枯燥乏味。
结构化不适合用来品鉴诗歌、散文。诗歌和散文重在抒情言志,兴之所起,情之所至,用理性脑来理解和驾驭自由奔腾的情感,就算不伤筋动骨,画面也将异常怪异。
刘静对我的结构化写作略有微词,她倡导的是将自己注入其中的情感体验,写作需要即兴的灵感。
和刘静交谈,让我略微有些不适应。如果我来主导一次谈话,会希望先明确谈论什么主题,在这一主题下分为哪几个方面来讨论,然后依照逻辑顺序,逐一开展。
刘静的思维则是异常跳跃,总是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你要理解她为什么会有这种跳跃,必须置身现场的情境,情境中会有线索,由一个个偶发的细节引发,而非科学逻辑地预设。
不过在散乱的对话中,我依然能找出她对写作和阅读的看法,这主要体现在她讲述自己写作毕业论文的人生经历中。
刘静:“我的硕士毕业论文,是赏析《金瓶梅》,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是因为选题比较晚,其他的选题都被人选完了,只剩下《金瓶梅》。
最开始,我感觉作者讲诉的是一个枯燥乏味、异常无聊的故事。这本书读得很匆忙,赏析论文也写得很晦涩。未能通过老师的审查,让我感到很挫败。
我决心沉下心来,慢慢地阅读《金瓶梅》,第二遍比第一遍读的时候,有了更多的感觉。当我读第三遍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开始融入到小说中,我化身成了小说中的一个角色,在经历着她的悲欢离合,时而欢笑,时而哭泣。小说描绘的不再是枯燥无聊的琐碎,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亲身体验。”
在讲诉这段经历的时候,刘静的双眼竟然动情地开始盈着泪花,仿佛又回到小说的角色里,回到自己书写的赏析论文里,那定是一篇饱含情感的论文。
刘静:“所以,我认为阅读和写作,一定要有情境,饱含情感,将自己注入其中。一本书要多读几次,读的次数多了,自己就能置身其中,跟随作者的思路一起遨游。”
究竟是应该结构化,还是应该跟随自己的思绪和情感,自由流淌?
我最近看了两本关于写作的书,分别代表两种写作方向。
第一本是《金字塔原理》,作者是麦肯锡的第一位女咨询师芭芭拉.明托,她有多年的商务写作教学经验,依照她的金字塔原理,可以写出逻辑结构非常严谨的商务文章,例如咨询项目建议书,行业研究报告等。
第二本是《唤醒创作力》,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创作教母”朱莉娅·卡梅伦,她是小说家、剧作家、作曲家、诗人,美国戏剧、电影和电视圈知名创作者,积极投身艺术创作近40年,获奖颇丰,享有极高的地位。她开创的修复创造性自我的12堂创意写作课,以及“晨间笔记”和“艺术家之约”两大唤醒创作力的基本工具,影响许多人走上了创作之路,不少人成为了小说家。
如果你是商务人士,或者想要写作实用型、论述型文章,应该学习金字塔原理,让你的文章中心突出,结构清晰,逻辑分明。
如果你是想要更有创造力、想象力,希望通过创作来记录、理解、感悟生活,应该学习《唤醒创作力》书写晨间笔记,多开展艺术家之约,量大创作力工具的核心,就是让情感自由奔腾,让文字自由流淌。
我希望自己在工作中,在思考问题,阅读管理学类书籍时,能强化结构化思维。在生活中,则需要培养更多的感性脑、情感脑,能够深切的体会他人的情感,能够感受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的美秒。
如何能更好地将感性和理性完美结合?这是我需要继续修炼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