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利用一周的时间读了《苏轼十讲》的第一讲“雪泥鸿爪”,之所以用这么长的时间,是因为第一讲的内容非常丰富,涉猎极广,起初有点读不通,反复读了三遍,才稍知其意。“雪泥鸿爪”这一讲朱刚教授利用苏轼的诗串联起苏轼的一生,并通过不同人生阶段苏轼诗中对“鸿”书写,来反映苏轼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觉悟。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爪印,鸿飞那复计东西。”这是苏轼初入仕途写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中的前四句,也是“雪泥鸿爪”来历。苏轼初入仕途,应该说是想要有所作为的,无论是为国、为百姓、还是为报答欧阳修的知遇之恩或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苏轼特别想在天地间留下有意义、有价值的“痕迹”,但人生如“鸿”,寄予天地间,随风飘荡,而个人的前途不可自主,不可预测,有太多的偶然性,所以对未来、对人生苏轼也是有些许迷茫的。他把这样一首诗写给自己的弟弟,是想勉励弟弟,也是勉励自己,无论人生多么虚无和不确定,但我们都要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富有意义,并在天地间留下“痕迹”,无论这“痕迹”是否随着时间而流逝,但这些“痕迹”至少是是你我值得回忆的,值得回味。所以,这首诗的后四句写到:“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新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的仕途并不顺,没等大展宏图,他就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被当时的朝廷抛弃。被贬后的苏轼是孤独寂寞的,感到不被理解。“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身在被贬之地黄州,苏轼感到自己如一只“孤鸿”,但这只“孤鸿”忍受着孤独和寂寞,“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他不愿随波逐流,丧失自己的精神信仰。虽在蛮荒之地,生存环境极度恶劣,但什么都挡不住苏轼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无法解决温饱,苏轼在黄州带领家人开地种田,自此自称“东坡居士”。“东坡居士”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交诗友、开诗会、游四方,“一蓑烟雨任平生”,管它东西南北风,苏轼的贬谪生活是有滋有味,风生水起,黄州成就了苏轼的千古名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也成就了黄州这所城市,至今,黄州仍以“苏轼”而闻名。或许,苏轼不会想到,他曾认为自己的人生是“雪泥鸿爪”,不小心却成了中国文坛的“永恒”。
几经贬谪的苏轼,一次次在苦难中解脱,一次次在悲喜中觉悟,一次次接受红尘的洗礼。他“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不再是“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而是“浮云时事改,孤月次心明”,他以自己的道德守持,对抗人世间的一切挫折,浩然天地间,巍然自立,无论境遇如何变化,都荣辱不惊,等闲视之。在这样的修炼中,生命呈现了一尘不染的本来面目,苏轼也超脱了道德境界,走向天地境界,和天地精神独往来。
“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但愿老师真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从少年时感叹“雪泥鸿爪”的人生,到中年后的贬谪遭遇,再到老年时的天人合一,厚重的人生阅历和一次次悲喜中的思考,一代奇才苏轼已如皓天中的明月,不染尘埃!
人总是在别人的故事中感悟自己的人生,走进苏轼,反观自己。人生匆匆如“鸿”流落四野,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谁的人生也都不是一帆风顺,顺水顺风,工作中、生活里都会遇到或大或小的挫折,我们不能决定挫折的来去,也不能决定困境的长短,但我们可以决定以什么样的心态度过这些困苦。让我们学一学苏轼,“春来何处不归鸿”,“此心安处是吾乡”,坦然面对人生的低谷,抛开名与利、得与失,相信只有生命有裂缝,阳光才会照射进来。可以禁锢的是身体,无法禁锢的是一颗自由自在的心灵,让我们在这熙熙攘攘的红尘中,用繁杂琐事烹煮一杯清茶,与明月相邀,与清风对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