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参加了易仁永澄的《思考,快与慢》共读活动。在共读活动中,我这是五本书齐上阵,包括三本实体书:中信版本的《思考,快与慢》,台版《快思慢想》,英文版《Thing , Fast and shlow》和2本电子书:中文的《思考,快与慢》全集【精校版】和英文的《Kahneman,Thinking, Fast and Slow》。
你是不是觉得有点惊讶?恩,还有一个令你更惊讶的是,到目前为止经历25天,共读15次之后,我们只读到了第一章的第9页(全书共38章、424页)。为什么这么磨叽?悄悄的告诉你吧,因为我们在通过分析阅读来串一条"珍珠项链",一条能提升理解力的神奇项链。
下面就我关于学到的分析阅读方面做个小结,主要目的有三:
- 积极主动,做回顾记录
- 利他主义,寻自身盲区
- 作品声音,垒点滴势能
一、分析阅读步骤
废话不多说,直接上套路,整体情况见下图
步骤0:划边界、做检视
步骤0是分析阅读之前首先要做的一个前置步骤。
划边界是先确定本次阅读边界范围。
做检视是对本次阅读边界范围进行一次检视阅读。
本步骤具体任务是:
- 定范围,根据自己心里预期确定本次范围;
- 检视读,对范围进行检视阅读;
- 答问题,回答3个问题(主要讲了什么?结构是怎么组织的?与我有什么关系?);
- 做判断,最终作出1个判断,要不要进入分析阅读。
本步骤的关键是:
- 分分类,对不同分类的书或文章或段落划定不同大小的范围
- 主动读,必须是主动阅读,并提出问题
- 打问号,不要掉入具体细节,采用留白打问号的标记方式略过
步骤1:抓结论,找关键
步骤1是基于步骤0确定的范围和判断需要进行分析阅读的。
抓主体是抓住作者在书中主要描述的对象、观点或结论是哪个或哪些。
找关键是找到作者在阐述时提到的使用的所有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就是我们的“珍珠”。
本步骤具体任务是:
- 抠字眼,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关键词;
- 辨词义,尽可能的与作者达成一致;
- 提问题,记录下来产生的任何疑问;
- 作者答,尽可能找作者原文来回答。
本步骤的关键是:
- 多对照,对于《思考,快与慢》这种翻译的版本,找英文或其他翻译版本对照读,这也是开头为什么要整那么多书的愿原因
- 尽全部,尽可能的在书上把所有关键词划出来
步骤2:画草图,理结构
步骤2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步骤,虽然这个步骤的成果可能会乱的不忍直视,但它很重要不可跳过,要把前面的散乱的关键词,理顺好,为下一个步骤,打基础。
画草图是用乱涂乱画的方式尝试把这些关键词用带方向箭头的线连起来。
理结构是通过看草图,发现连不上或走不顺的地方,回到书本文字中进行再分析和梳理,然后修改或重新画草图。
本步骤具体任务是:
- 写下来,按照书本上关键词出现的顺序依次写到白纸上;
- 找关系,每次写一个新关键词时,找它与纸上已有关键词的关系;
- 连线条,用带方向箭头的线表示关系,有些关键词写在线上或在线上补上文字,便于理解;
- 解死结,连不起来的,回到书本重新再理解作者把它放在文中这个位置到底是什么意思?特别是与本部分所描述的对象主体是什么关系;
- 重画图,相信上面几步的乱涂乱画已经面目全非了,重新换张纸再重新画一下吧
本步骤的关键是:
- 不遗漏,关键词尽可能不遗留
- 不重叠,同一个词义不出现2次
- 用白纸,可以让你不受束缚,天马行空
步骤3:制流程,再理解
步骤3是最终展示成果的一步,更是提升理解力与作者对话的重要一步。
制流程是根据上一步骤的草图在电脑上用ProecssOn (https://www.processon.com) 等工具制作流程图,流程图是我们的“项链”。
再理解是拿着完成的流程图再对照书本文字内容理解,试着让作者认可你,对于偏差部分再继续修改流程图。
本步骤具体任务是:
- 电子化,把之前最终画在纸上的内容先原封不动用电脑上工具(例如ProecssOn)画一遍;
- 条理化,对电子版流程图进行规整,使图整体上去条理清晰,整齐划一;
- 回头看,拿着流程图,回到书中再读读这部分内容,想象作者你边上,会给你的理解打几分,如果这个分数你不满意,你觉的是什么地方还有问题?
- 再修订,对于问题有答案的话,对图再进行反复的修改、调整;
- 打标记,对于问题实在想不出来的或不确定的地方,打问号;
- 出成果,好了,折腾了老半天,终于获得了“一串珍珠项链”,打上你的烙印(包括:分析阅读对象、制图日期和版权所有等),然后到处嘚(zhao)瑟(nue)去吧。
本步骤的关键是:
- 要精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可别含糊其辞,模棱二可
- 能通顺,既然是流程图,用起来顺不顺手的判断标准之一是能从图来帮助我们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一致
- 求优雅,流程图的用词、画线、元素摆放尽可能的干净利落,简明优雅
- 信达雅,翻译界有一句话叫“信达雅”,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通过分析阅读理解作者的话,也是一种“翻译”,而上面三个要精准、能通顺、求优雅,即对应着“信达雅”
- 再留白,一般来说,我们分析阅读的只是全书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作者未必能在你分析阅读的这部分中全部讲透讲明白,所以继续使用留白工具打问号
二、用图做演示
步骤0:检视阅读中信版本《思考,快与慢》第1章的第2部分“系统1遇到麻烦,系统2会出面解决”
步骤1:抓结论,找关键
步骤2:画草图,理结构
步骤3:制流程,再理解
三、自问自答
问:这么做有必要吗?
答:有。对于我这样一个新手来说,在学习和使用分析阅读时,一定要刻意的慢下来,特别是在关键点上慢下来,想清楚,做到底,放弃低水平的勤奋。
问:这么慢会焦虑吗?
答:以前的我肯定会觉得,花2天时间才看了这么1页书,太费时间了啊。
但渐渐的,我觉的不会感觉到焦虑了,因为我知道要学习一个新能力,例如提升理解力,一旦掌握将会是一件边际成本递减的高概率正确的事情。学会这个很重要的一条是:刻意练习,再具体一点,就是把一个做事的过程拆解为N个小步骤,对每一个小步骤反复的刻意的练习直到真正掌握,最终把这些形成心理表征的小步骤串起来时,就真正掌握了它。慢慢来,持续做。
问:现在这个分析阅读做法怎么与老师说的书上写的不一样?
答:是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已经告诉了我们分析阅读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现在只是整出来个流程图算几个意思?
- 第一个意思是:实践成果,从老师教授或书本学习而来的输入信息,要能内化变成我们自己的知识,一种方式是通过实践,实践出真知,不断进行试错改进,找到适合自己的实践成果。
- 第二个意思是:使用成果,最终成果流程图可并不是最后一步,更不是说画完就万事大吉了,流程图的最大价值是能帮助进一步打通知识阻塞,提升理解力,去交流碰撞,找到新发现。
- 第三个意思是:积累成果,画流程图的过程也是刻意练习的过程,同时这个流程图、甚至过程步骤都存在问题,需要不断的改正,但没有关系,持续改进,一步一步,积累成果。
- 第四个意思是:展示成果,学习是一件特别反人性的事,会大量耗损能量(写完这篇文章,我血槽就已空),但通过展示成果,刷成就感,让自己获得持续学习下去的满满能量和强大动力。同时通过展示成果:1方面是利他主义,希望能对你有一点点启发或帮助;另外1方面也是有意暴露出自己的盲区,求批评,求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