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时候看过一个电视剧叫做《北京女子图鉴》,讲的是一个女生独自在北京的打拼过程,深感自己的无助与无力,逐渐的成长,在生活中寻找对与错的故事,其实像这种人生活中还是比比皆是的,北漂、上漂一族等等,背井离乡,为了自己的梦想或者是一时的追求,想体验一下不同的人生,不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做一个平平凡凡的人,而是去大城市,体验一下大城市的生活,选择和其他人不一样的道路。
我也是这其中的一个人,大学毕业之后,独自来到北京,想挑战一下自己,离开我的家乡,抛去稳定的家乡工作,来到大城市打拼。刚来的时候还是很憧憬北漂生活的,心里想终于逃脱了父母的约束,生活真的自由了,仿佛走到了另一片广阔的天空,心里很开心。但是这种生活没有持续很久,因为刚毕业找工作不是很好找,没什么经验,四处碰壁,起早贪黑去面试,记得那会我住在燕郊亲戚家,最远的一次面试去的是一个北京的西北海淀区的地方,具体地点我不太记得了,我记忆尤深的是距离很远(在北京这个交通非常发达的城市),上午面试了一家公司,下午两家,那家公司就是下午的第二家公司,光地铁就坐了2个多小时,还不包括走路,这只是去的路程,来回一趟就要5个小时左右,非常耗时,那时候常常在想,赶紧找个工作的了,找工作太煎熬了,我一个不晕车的人,坐地铁坐到都有点要吐了。
随后的日子里我有面试了几个星期,终于在一个月之后在北京找到了工作,随后又在网上找了一个便宜点的房子,是那种单间顶楼1500/月,这已经是在北京感觉最低的房子了,而且还是很偏僻,在大兴区,每天上班4号线挤地铁,都被记得怀疑人生了,如果你没来过北京,还真不知道背景的地铁有多挤,一句话形容:只要挤不死,就往死里挤。为了上班不迟到,我都早晨6点多起来,做一个半点的地铁去上班,每天早出晚归,看不见白天的太阳,只能以曦月为伴,三点一线,出租屋--地铁--公司,日复一日,开始刚上班还是很高兴,接触到了很多学校没有的东西,有很大的兴趣去看,去了解。但是等到这种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之后,就会发现这种日子枯燥且乏味;尤其是每天上班一个人,下班还是一个人,没什么人际交流,内心之中感觉非常的孤寂,以前的那些同学朋友都在家里面工作,联系也少了,关系渐渐也疏远了,只有空闲的时间和父母进行些许交流,没事谈一下北京的生活,问问家中最近的近况,唠一些家常理短,这时候我就会在想当初来北京是不是错了,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虽然来到了大城市,但是生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生气,对,就是生气,没有了大学时候的朝气勃勃,有的只是工作后的少言寡语,都说程序员不善表达,是个呆子,但是其实大多数人都不是这样的,只是我们工作的时间多了,而又没有人,也没有机会进行诉说,渐渐地养成了一个习惯:不善言谈,环境改变了一个人的自身。
之前我有一个在上海的同学,也是IT这行的,以前高中的时候是一个性格外向,活泼开朗的一个人,工作之后过年之前聚会的时候,第一感觉他变了,变得沉默寡言,不善言谈了,因为关系比较好,我问了他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他说大学的时候总感觉自己终于不用努力读书了,可以放松一下了,就这样,他放松了三年,在宿舍打了三年多的游戏,成为了一个宅男,身体都发福了,等到大四的时候,终于感觉到后悔了,可是已经晚了,平时没有好好学习,只能花几万元去培训机构培训一下,要不然什么都不会,等到毕业之后都没法工作了。就这样花了几个月去培训,等到毕业之后到上海找了一个公司工作,工资也只够日常花销,没有多余的钱进行潇洒,每天和我一样三点一线,生活中有什么事情也无处诉说,这样生活过了一年。今年十月一的时候放假的时候他路过了北京,因为下飞机晚,到我住的地方住了一宿,他说想要回家发展了,不想在外漂泊了,累了,尤其是年龄也到了该结婚的时候了,父母也在催了 ,于是就想回家找一份工作,再找一个对象结婚生子,我当时问他怎么突然就想回到家发展了,他说程序员都是吃年轻饭的,每天熬夜加班,身体受不了,还掉发,而且在大城市上班,开销也大,除了吃饭和房租水电,一个月也剩不下多少,最终要的是他不想在过那种早出晚归一个人的孤寂生活了,他说要是一个人长期过着这种生活,可能都会得心理疾病,我后来仔细想想也的确是这样。
我刚来到北京的时候也是这样,后来联系了一下以前的同学,和他们和合租到一起,没事的时候周末一起做做饭,打打游戏,一起出去happy一下,有心事的时候也能喝点酒唠会嗑,吹会牛批,这样的生活在北京我感觉才会不感到孤独,当你一个人的时候,可以找一些和你一样的人,互相取暖,生活不只是有工作,活的自在更重要!加油吧,送给每一位在外打拼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