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年轻人走路能够连蹦带跳虎虎生风,而老年人就算是没病也会觉得大不如年轻时光,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情景。但为何老人走路没有了力气?在排除所有疾病可能性后,老人走路时感觉没有力气,走不快也走不远,是健康储备值低下的缘故。就算没有明显的疾病缠身,各年龄段的健康人也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出现健康储备值逐渐降低,行动能力越来越差。
成年社会人群的统计平均数据显示,20岁人群的健康储备值最大。大约每增加10岁,健康储备值就会比20岁时减少约12%。65岁人群的健康储备值只有20岁年轻人的一半,因此会自己感到体力明显不如年轻时。100岁人群的健康储备值普遍只剩下不足10%,连日常基本活动都感觉费力了。健康储备值为零时,人的生命就到达终点。我们的统计数据显示,根据健康储备趋势分析,华东二线城市健康人群的期望生命终点为108岁。
无论急性疾病还是慢性疾病都会明显降低健康储备值,也就是说,就算是年轻人,生病了也会像老人那样行走没有力气。许多因素都会显著降低健康储备值,包括劳累、紧张、运动、失眠、饮食不当等。但解除这些因素后,健康储备值会很快恢复。另一方面,如果这样因素持续存在,使健康储备值过低,一个人的生命安全风险就会增大。
恶病缠身时,健康储备值总是快速持续降低的,在各年龄组都是如此,患者感觉就像老人那样行动没力气。我们观察到,癌症病人虚弱无力,健康储备值也非常低;当健康储备值降低至零时,其生命也走到终点。在合理调养下出现健康储备值逐步升高,则是他们生命恢复的征兆,他们也往往会感觉到比原先有力气。因此,健康储备值可以用来定量判断慢性病人尤其是癌症病人的恢复情况。
根据健康储备值比主观感觉更加准确,可用来指导定量健康管理,以至于能够实现逆年龄的健康储备值。比如说,一个65岁的人却有着35岁的健康储备。我们称之为正相健康储备。许多老人虽然早已退休,但由于健康管理做得好,自己感觉精力充沛,走路也浑身是劲,其健康储备值远超同龄人,外表看起来也显年轻。
如果缺乏合理的生活方式,工作紧张压力大,饮食习惯不良,缺乏锻炼或者运动过度,连续失眠又不断奔波,其健康储备值就会远低于同龄人,甚至接近百岁老人,达到危险程度。我们称之为负相健康储备。他们动则气喘吁吁如老人,同样感觉行走无力,就算是年轻人也如此。如果再有生活和工作的意外波动,就容易发生悲剧。动态监测健康储备值,会帮助他们主动避开进一步降低健康储备值的活动,避免失去生命的意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