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3月4日,是惊蛰的前两天。
持续的低温阴冷天气结束了,太阳终于出来了。明媚的阳光照耀大地,我的心情也好了许多。
吃早点的路上,我看见路边花坛里一丛野草开着小小的兰花格外引人注目。走近一看原来是我非常熟悉的一种野草,我认识它至少有五十多年了,只是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当我童年的时候,春季在老家的路旁麦田边常常看到它,它兰色或黄色的小花早早开放,向人们传送着春天的气息。
我想我应该知道它的名字,就蹲下来拍了一张照片传到百度进行搜索,还附加了一段文字:“有一种野草匍匐在地上,叶边有齿,轮生,叶子和花大约半公分左右,开兰或黄色小花。”
可是搜索结果都是一些不相干的花草。
我想这是由于采用了照片搜索的原因,如果照片与它数据库里的照片相似度差,就根本搜索不出来。
于是我用文字进行搜索,这时出现了一个条目:“最常见二十种野花野草”,我打开以后果然图文并茂,原来它叫“婆婆纳”。这是由于我知道它是一种“最常见的野草”。
我对“婆婆纳”进行网页链接查询,便进入了“百度百科”,这里的解释比较权威:“一年至二年生草本植物,有短柔毛。有蓝、白、粉三种颜色。茎自基部分枝,下部匍匐地面。三角状圆形或近圆形的叶子在茎下部对生,上部互生,边缘有圆齿。早春开紫红色小花,单生于苞腋。果期3-5月。”
我发现自己对它的一些表达不足之处,虽然这些我都知道:没有描述它还有粉色花;叶子只描述了大小而没有描述“三角状圆形或近圆形”;叶齿没有说出“圆”齿;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对叶子的生长方式理解错误,我认为只要叶子是围绕在茎上生长就是轮生。而百度百科中称“婆婆纳”“叶子在茎下部对生,上部互生”。
看来必须搞清叶子的着生方式,我又百度了“单叶互生”,才知道叶在茎上的排列方式称做叶序。一般分为互生、对生、轮生、丛生:每一个节上只长一片叶子,且各节交互长出;每一个节上长出两片相对的叶子;每一个节上长出三片或更多的叶子;互生的叶片如果每一节的节间很短,使得各节的叶片丛集在一起,便特别称做丛生叶。
可是什么是单叶与复叶呢?是不是叶子像一打钞票一样长在一起?显然不对,这不符合叶子的功能要求,我还得请教度娘。
原来复叶是二至多枚分离的小叶,共同着生在一个叶轴上。哦,我想起了秋天香椿树下的小杆就是叶轴,我过去误认为它是树枝。实际上它是复叶的轴。
叶轴叶柄和树枝是有本质区别的。枝可以分化成细枝,它们之间是连续生长的不可分割的,而叶轴叶柄是能够脱落的,包括长绿植物的叶柄也是可以脱落的,只不过在它脱落时新叶子早就长成了。要不然松树下的松针是从哪里来的?
复叶里有一种“羽状复叶”——小叶在叶轴的两侧排列成羽毛状,又分为奇数和偶数。奇数是叶轴顶端长了一个小叶,偶数则没有。香椿和臭椿的区别就是奇偶性——香偶臭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