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则:把“我是谁”写进行动里
在与领导起冲突的前期,项目组要好的兄弟拉着业务方专门攒了个酒局劝我:“你也太刚了,就不能装傻混一混?现在这环境,空窗 8 个月的大有人在。”
我举杯一口闷,辣得胃直抽——我知道真 gap 8 个月的压力有多大,可还是回他:“混得了一份工资,混不掉自己。”
在哪里都不缺认真做事的人——这是我给自己定的“最小原则”。
它像一把内六角,小到可以塞进任何口袋,却足以把“我”这块钢板固定在世界的某个坐标上。
一旦松动,我会先听见金属的哀鸣,再看见镜子里的陌生人。
所以离开,不是公司烂到不能呼吸,而是我再待下去,就要学会把哀鸣当 BGM。
二、环境:它能塑造你,但压不扁你
心理学说“情境大于性格”,我承认。
走廊里每天有人喊“怎么又宕机”,久而久之你也会觉得宕机是常态;
会议室里领导把“背锅”挂嘴边,三年下来你会误以为责任就是替别人补墙。
可环境再黏,也只是一张蜘蛛网,不是浇筑的混凝土。
网可以缠住翅膀,却改不了翅膀的形状。
个人能力撬不动整座冰山,但人可以坐船离开那片海域。
离职不是“改变世界”的英雄叙事,而是“保护自己”的朴素选择:
世界很大,总有一块土壤不嫌弃你的棱角,反而需要它松土。
三、情绪:别压抑,拆成信号弹
连续 90 天每天三版方案时,我情绪的三阶段:
- 愤怒——拍键盘;
- 自我怀疑——删简历;
- 麻木——凌晨两点对着需求文档笑,像看笑话。
后来才懂,情绪不是敌人,是灯塔。愤怒在提示“原则被侵犯”;
自我怀疑在追问“目标是否仍值得”;
麻木则是最后通牒——再不走,你将永远失去“感觉”。
当我把情绪翻译成信号,选择就简单了:
- 不是“我失败”,而是“我与环境不匹配”;
- 不是“改自己”,而是“换土壤”;
- 不是“逃跑”,而是“降低沉没成本”。
留下的人值得尊重,离开的人同样。
区别只在于:前者用耐心改造环境,后者用勇气保护初心。
两条路都光荣,关键是别把自己走成第三条——
把棱角磨圆,还骗自己“这就是成长”。
四、算数:每一步都算,连荆棘也算
Gap 的 153 天,我写了 23 份简历,招聘软件上的投递多数“已读不回”,偶尔收到一句“经历不太匹配”。39 岁的门槛,悄悄把大多数大门关成了缝。
靠着业务方内推,才换来零星面试。最惨的一次,四面后被老板一句“感觉还是不太合适”打发,走出写字楼那刻,太阳晒得头皮发麻,崩溃得差点当街落泪。
可那些看似荒废的日夜,其实都在给“我是谁”充值:
- 拉着家人朋友做市调,写创业预演案,练出了对市场的嗅觉;
- 借助 AI 把丢了几年的开发技能一点点捡回来,如今成了主业利器;
- 试水 Solo 模式,把数字化产品独自跑通闭环,在现在岗位证明了此模式的价值,现在以此模型进行人员的招聘与培训;
- 研究理财,股票、基金、债券都摸了一遍,小赚后全身而退,只留“睡后收入”思维。
人生不是 Excel,不会立刻求和。
但它一定在后台建了一张隐藏表,把每一次咬牙、每一次拒绝同流合污,都折算成“未来可用余额”。
五、结语:把“正确”活成动词
所以,如果你也在深夜把离职信写了删、删了写,听我说:
把原则写下来,哪怕只有一句——让它成为“最小可行自己”;
把情绪拆成信号——别问“我为什么这么脆弱”,问“哪条边界又被踩了”;
把风险算清楚——存够六个月生活费,更新技能树,降低跳船代价;
把未来交给时间——它从不会奖励“最会忍”的人,只会奖励“最真”的人。
离职不是逃离,而是把“正确”从角落捡回来,拍拍土,继续上路。
世界很大,航道很多。
愿你永远有离开的勇气,也永远有留下的底气。
更愿你在任何一片海域,都能把“我是谁”写进海浪,而不是写进沙滩上那些一冲就散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