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缸里有一条小鱼,不得不在夹缝里生活,一游出来或许就会被大鱼吃掉。偶尔探出头吃点大鱼的排泄物,如果大鱼们漏掉几颗鱼食,那它就可以美餐一顿。
我把这件事告诉朋友,“你看这条带有悲剧色彩的鱼,像不像一些被困了一生的人?”“一条鱼也会无聊的吧?”
他一开始回答我说,“是挺像的,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有好结局。”但又说,“子非鱼,吾也非鱼,它或许是快乐的啊。”
喔,子非鱼,子非鱼。错误的换位思考更容易让人难过。见过很多恶意揣测,虽也不乏善意之语,但总是被那些凶狠狠的话抢在前头。于是对鲁迅先生的“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这句话感触更深。有心结的人,总是看到什么就想到自己,并把自己的“恶意”认为是别人的“正义”,于是他们又想到种种过往,更觉得世界欠自己太多。
看到这条鱼的糟糕处境,第一反应把过错归咎于“我”,如果不是我把它放入鱼缸,它或许可以在河里畅游,会有自己的鱼生,再不济也可以享受更广阔的天地,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囚禁住。
自己画地为牢,越想越觉得悲剧。朋友引导我,如果换个角度想,这条鱼是唯一一条从鱼口侥幸逃生,虽然生存空间狭小,但它总归是活着,也不会遭受天敌的攻击,而且有吃有喝。子非鱼,子非鱼,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骄傲和羡慕,鱼也是这样吧。这样想来就明朗了许多。想起余华给《活着》读者回信中说到:书中的主人公,都是一些善良的人,他们不断遭遇苦难、失败和死亡。但我绝不是在控诉命运的残暴,相反,我希望你读到的是生命的韧性、力量、爱情、友谊甚至本能焕发的快乐,以及幽默,一切美而朗朗欢笑的东西,它们无视命运的暴戾而独自存在。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是风动?幡动?还是吾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