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龄 童 的 礼 让
——给儿子的表扬信(妈妈、爸爸)
争抢与礼让,一对水火不相容的矛盾,在一个孩子身上表现的十分充分。这是我们在儿子身上体验出来的一个十分矛盾,但又显得有几分和谐的现象。什么都抢是野蛮无知的表现,什么都让是缺乏个性的代名词。有抢有让对一个不暗实事的孩子来说,恐慌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当然什么是争抢,什么是礼让?为什么不要争抢,为什么需要礼让?他并不懂得,即使我们用语言给他讲,也未必讲得明白。对于争抢与礼让,他可能说不出什么理由,但他有着自己的标准,争抢与礼让有着不同的对象。他不是什么都争、什么都抢;也不会什么都礼让。据我们的观察,好玩的东西他会和别的小朋友抢,比如一件好玩的玩具,一本好看的图书等等,那怕是自己家里有的,有时我们不得不去强力阻拦。这正应了一句俗话:在孩子眼里别人的东西什么都是好的。对此考验的不仅仅是孩子,更重要的恐怕考验的是家长,即怎样去引导。我们今天是给儿子写表扬信,因此有关这一点先暂时一带而过。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带儿子出去玩,他手里拿着好吃的食品,偶然碰到一位相识的阿姨或叔叔会逗他玩,说:“骁骁给我吃一点吧!”他会毫不犹豫地把小手伸过去,有时竞伸到了阿姨、叔叔张开的嘴边。阿姨、叔叔会高兴地说“骁骁真懂事。谢谢!我不吃,是逗你玩呢。”起初我们并没拿这个现象当回事,只认为是孩子的一种下意识行为,或是一种无意识的举动。但是以后,这样的事情碰到的多了,儿子表现出的几乎都是同样的举动。阿姨、叔叔的表扬话也就升格了:“骁骁真懂事。是个手不紧的孩子,懂得礼让。”当我们感觉到这一点后,有时会在家里抽不冷地对他进行一下考验,用同样的方式逗一逗他。“儿子,把那个好吃的给妈妈、爸爸吃一点。”他会用稚嫩的声音说:“那好!给你。”以后,我们就常常听到“那好”,这个简单的词汇,出现在他的口中。
以后,儿子大了一点的时候,对于好吃的东西就用不着我们再向他要,他在吃之前会主动地谦让了,“妈妈、爸爸给你吃吧。”再以后我们又发现,儿子这一点小小的美德延伸到了对好玩的玩具上面。有时别的小朋友抢他正在玩的玩具时,他会一时咛着不给,可过一会他又会主动地把这个玩具送给那个小朋友玩。然后跑到我们面前很认真地说:“我先让他(她)玩一会,然后我再玩。”遇到如此情景,我们都高兴地鼓励他一番。
儿子,你已经4岁了,你常说:“我已经是大哥哥了。”妈妈、爸爸看到你的一点点进步就特别高兴。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老师可以教你很多知识,你可以从别的小朋友身上学到很多好的东西。同时,妈妈、爸爸也希望你把谦和礼让的优点,延伸、发扬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去。希望你在你的第二个家庭——幼儿园中与其他小朋友们一起,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一天天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