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当代作家路遥先生在1982年发表中长篇小说,问世不久即轰动全国,因反响热烈,入选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
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小说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从县城回到土地,后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过程,其中穿插着高加林在面对农村姑娘刘巧珍和现代都市女孩黄亚萍之间的爱情选择却双双落空的故事。它所展示的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与其责备主人公在面对选择时迷失自我,倒不如去谴责当时社会的势利和不公,故事起源于他因村大队近亲安排而丢失了教师的工作,其实他也是受害者!也正因为此,这个有抱负、不甘平凡的年轻知识分子,在面对现实和理想选择时,做出了投机的选择(注意,笔者认为这个选择没有对与错,故使用了“投机”),尽管结局有点遗憾和惆怅,但也让人十分宛惜。正如小说所讲“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很多时候,高加林所处的位置,所经历的心路,往往有我们的影子,这是一个代入感很强的故事,即使是女性读者。是知天命安守本分,还是不忘大展拳脚的抱负?是高攀还是低就?难道要勉强自己接受所谓的现实,承认“出生”就是“归宿“?他是有才华和能力的,而他的决定也非常符合作为“理性人”的“正确”选择,只是结局不尽如人意罢了。
再说说爱情,是选择纯洁的爱情还是注入生活的筹码?假如高加林选择巧珍,在思想上“门不当户不对”单靠纯纯的热爱两人就能幸福?“欲带其冠,必先承其重”,假如选择了亚萍,当一切的神秘感和热烈、忍让和耐心均已褪去,他们之间还余下什么?爱情和婚姻对于高加林来讲,实则上仅仅是跳板而已,那些无法满足他的,或者说他一直逃避的,是他的自卑,而这个自卑,他却永远跳不出去。我不认为高加林是喜新厌旧的男人,是的,不管是选择巧珍还是亚萍,他都不会幸福。翻过高山越过大海的鸟儿,已无法满足于一片树林,尽管那栖息的树枝能给他带来短暂的安全感。他对于巧珍,更多是偶像式的崇拜和爱慕,巧珍对于他,是苦难的一种安慰;他对于亚萍,是一种新鲜,亚萍对于他,是一种生活捷径。我们应鼓励所有人追求实实在在的幸福,而不是利用。得到,仅仅是爱情的“奖金”,“奖金”可遇不可求。这里,套用一句老生常谈的话:“到底什么是爱情?”。对爱情和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没有标准答案。选择了,就安心定下来,也许,这就是正确答案。也许,那只小鸟最终会明白,鸟生短暂,它需要的是仅仅是那片栖息的树林。
书中结局并非他的结果,正如先生在最后章节标注“并非结局”一样。我们不能以小说的结尾去评判好坏,否则就有点“以成败论英雄”的马后炮了,这仅仅是主人公前24年的插曲,是前半生,谁知道后半生如何发展呢?至少前半生的经历让他明白:为了虚荣而抛弃了生活的原则,是悲剧的来源,所有的惩罚,躲得了“初一”,避不过“十五”。选择没有对错,却有得失,需要从背后的动机来判定。尽管结局有点唏嘘,但值得欣慰的是,在再次回到农村时,还有德顺爷爷和村民们的鼓励和体谅(德顺爷爷对小孩子的慈爱是全书中最让人感动),我想这也给了主人公再次出发的勇气和动力。不管是留在农村当教书育人,还是到城市闯一番天地,只要坚定信念,坚守自我,也不失为好归属。
这部小说没有半点无病呻吟,语句朴实无华,读着文字很舒服,情节合理扣人心弦,意料之外却情理之中,我能感受到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的启动和旧思想理念的冲突,更让我惊讶的是,不管社会如何进步,每个时代的人感受到的压力和矛盾,所面临的困惑,和面对选择的心景,却是十分相似。好像是变了,又好像没有变。这大概就是一本好书在不同年代所引起的共鸣,那些经得起时间推敲,称得上为经典的原因。
原创:Yisi意思 (有机生活|有养成长)
知乎、个人公众号、简书可搜索Yisi意思,感谢你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