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留意了身边几个准备考XX证的同事,发现他们的学习方式仍旧跟学生时代一样。先是听老师讲课,不懂的地方就再听一次,然后拿笔在书本上划上五颜六色的横线,一遍记不住就再来一遍,如此反复。当然,单纯为应付考试,用这种笨工夫绰绰有余,因为有考试题在替他们检验学习效果。可是,脱离了考试,扔给他们一本小说,他们或许读得很爽。可一闭上书本,问他们这本书讲了什么,他们就会胡说八道,毫无逻辑。
这里的道理是,只是听别人讲,在书上划线,获取的知识很容易就“存储”到了记忆当中。而人的记忆有一种机制,进去越是轻松,出来就越是困难。所以,等你要用这些知识,把它们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时,就会发现,你怎么都想不起来它们具体说了些什么。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比约克夫妇提出的 ⌈必要难度理论⌋,说的就是这么回事。
人的学习,为的不是存储更多的知识,而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轻松地提取出来。往金库里塞满了金子,但是取不出来,又有什么用呢。为此,我们需要在存储时给自己增加点难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话重新写一遍。
注意,这里说的是用自己的话,而不是用作者的话。什么意思,我们看以下这段文字,摘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使用货币所获较多的地方,对于货币的使用,通常支付较多的报酬;在使用货币所获较少的地方,对于货币的使用,通常支付较少的报酬。我们由此确信,一国内资本的一般利润,必定随着市场的一般利息率的变动而变动。
如果只是照抄一遍,就像我们读文章摘抄金句时一样,这样增加的难度对于深奥的文章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这时,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述,比如:虽然资本的利润不好确定,但利润会随着资本的使用价格,即资本利息,同步变动。因为如果人们借钱能赚到更多的钱,自然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利息。比如借1万元能挣到1万5,当然比只能挣1万1时愿意付更高的利息。所以,从一国利息率的水平就能够大致判断它的资本利润能有多少。
当然,我相信,确实有人可以反复读上10遍,20遍,通过提高复述次数,也增加了足够的难度,最后背得滚瓜烂熟,记忆得十分牢靠,做到张口就来。但是,这样记忆下来的东西真的是自己想要的知识吗?我不知道。
所以,我们大致可以得到一个简单的“必要难度学习法”:无论什么信息,只要你觉得有用,不妨在记忆它时,自己复述一遍。看到一篇好文章,不想让它躺在收藏夹里吃灰,最好在收藏时,至少写上一句简介。或许有人觉得这样也太浪费时间了。没错,但你想想,你是宁愿要一个只进不出的存钱罐,还是要一个难进易出的金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