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 有变:)……


人们通常认为,三国中蜀汉的失败与气数、天命有关。历史学家也有这样的看法,比如陈寿的《三国志》在写诸葛亮传时,就认为他抗不过天命。东晋常璩写的《华阳国志》是对巴蜀历史记述很详细的地方志,其中也说,诸葛亮想以区区一个蜀国,去争已经失去的天命,不可能成功。

《大汉帝国在巴蜀》则明确指出了为什么蜀汉失去了所谓天命。它认为天命其实是政治合法性问题,本来刘备以匡复汉室为旗号,足以凝聚天下人心,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相抗衡,通过这种政治正确来实现自己的皇帝梦,但他一系列的政治失误,导致蜀汉政权的合法性受到强烈质疑,从而动摇了它的稳定,把一手好牌彻底打烂。

作者认为刘备最大的失误,在于过早抛弃了“天下为公”的幌子,把追求私利的目的表露得太明显、也太不合时宜了。尽管他喊着匡复汉室,行动上却与抢地盘、当割据势力无异。尤其是他仗着刘璋对自己的信任,以龌龊手段袭取了益州一事,使自己早年积累的仁德口碑丧失殆尽,招致益州人的不满,埋下叛乱祸根。也使孙刘联盟由此破裂,失荆州、损兵马,一度让蜀汉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如果不是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以坚持北伐的方式重新建立了政权的合法性、凝聚了人心的话,蜀汉可能早已灭亡。

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宽,作者观照了从刘备初登政治舞台直到蜀汉灭亡的整个过程,秉承了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理念。也就是说通过总结历史的规律,来对应分析这一个断代史的得失,从大历史的角度分析了蜀汉的败因。他认为,虽然刘备是依靠《隆中对》取得了立足根本,但这份策略从被提出之时,就缺少明确的政治手段的指导,使得刘备没有把“匡复汉室”作为贯彻始终的理念。仅仅关注这份策略提出的军事目标,过于注重短期利益,因此注定蜀汉不能取得成功。而且由于政治失策,《隆中对》提出的最基本的军事目标也未能实现,遑论与吴、魏鼎足相争。

这本书的作者饶胜文是中年历史学者,现在中国石油大学人文学院任教。他平时对军事史、军事地理还有战略思想非常关注。之前他写过一本书,叫作《布局天下》,关注的是历史军事地理话题,简单地说,就是研究历史过程中,军事与地理之间的关系。比如他在书里分析了关中、四川等地的险要对历史有过什么影响,历代掌权者对中原局势的判断有过什么得失等等。把政治与军事、地理等元素结合起来分析,这是饶胜文很喜欢的研究方式,在《大汉帝国在巴蜀》这本书里,这种方式体现得也非常明显。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和作者的基本情况,我们来说说今天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会讲一讲《隆中对》对刘备战略思路的影响,如何帮助他崛起,又因为什么样的缺陷,埋下了刘备失败的伏笔。其次,我们将分析一下,刘备的三大政治失误,如何使蜀汉失去了与吴、魏争霸的资本。最后,我们要说一说,诸葛亮面对刘备失误造成的政治遗产,采取了哪些不得已而为之的措施,来延续蜀汉政权的存在,又为什么改变不了蜀汉败亡的结局。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的内容,《隆中对》对刘备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刘备在公元201年的时候,因为遭到曹操讨伐,不得不到荆州投奔刘表。那时候他没有立锥之地,兵马凋零,纯属寄人篱下,成天无事可做,还被刘表提防。有一次,他看见自己大腿上长了许多肉,还哭着感慨这是多年不骑马导致的,意思是自己追求的功业都要荒废了。就这样过了六年,在他46岁的时候,终于遇到了26岁的诸葛亮。一个接近知天命的年纪,一个快到而立之年要创一番事业,两个人做了对话,以诸葛亮所谈的方略为主,就形成了《隆中对》。此后刘备就以此为指导,先在荆州站稳脚跟,而后挺进巴蜀,建立了蜀汉政权,开启三分天下的局面,称得上是咸鱼翻身。因此,人们历来认为《隆中对》是一份水平非常高的策略。

简单描述一下《隆中对》,说的就是天下即将三分,刘备如果能占有荆州、益州,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湖北、湖南、四川、云南一带,在内施行善政,在外联合孙权,就能对抗曹操,成就霸业。

巧的是,几年前鲁肃曾为孙权打造过一个战略,内容之一,也是先取得荆州,再夺益州,这就可以以长江为界,和曹操划江而治。也就是说,鲁肃和诸葛亮的思路是很像的,证明《隆中对》的战略是当时精英人士的共识。

《隆中对》一个最核心的观点,就是要实现“跨有荆益”,即同时拥有荆州、益州这两个重要地区。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交通便利,能轻易获得资源,站住了脚就可以直逼中原。而益州有天险可守,还是沃野千里的地方,能为国家提供足够的战备力量。一旦实现了“跨有荆益”,那么到时候有两条路线可以出兵。一条是在北方,通过益州走秦川,从陕西一带逼近中原;另一个是在南方,通过荆州威胁洛阳。两面夹击之下,曹操会腹背受敌,十分难受。

可以说,《隆中对》为刘备规划的军事路线非常清晰,刘备后来也照此办理,一度拥有了荆州部分地区和整个益州,基本实现了“跨有荆益”,这才拥有了三足鼎立的资本。历史发展到这一步,体现的是《隆中对》的正确性。但饶胜文认为,《隆中对》其实暗含着非常大的缺陷,这个缺陷对于刘备和蜀汉政权来说是致命的。就是它的军事路线虽然清晰,但没有指出实现目标的正确方式,尤其是政治方式,这使刘备在实现“跨有荆益”时,采用了错误的手段。

诸葛亮曾对刘备说,荆州的刘表是个守不住地盘的人,而益州的刘璋也是没什么本事的人,当地人都盼着更英明的领导,所以这两个地方都是老天爷要送你的礼物。诸葛亮虽然没有明说让刘备趁机去抢地盘,但他的暗示刘备肯定是听明白了,也照做了。刘备取得荆州的部分地盘,是在赤壁之战以后,此时刘表和刘表的儿子刘琦都已经去世,刘备接替他们做了荆州的主管。这一过程尚属合法,但取益州的过程就不是了。当时刘璋掌管益州,因为受到张鲁的威胁,就请刘备来帮忙。而刘备认为,这是一个实现“跨有荆益”的好机会,不但不打张鲁,还和刘璋的下属勾结,围攻成都,自己取而代之。

应该说,刘备取益州,除了是按照《隆中对》的规划之外,也是现实所致。因为他此前虽占有一部分荆州,却是以建立联盟为前提,从孙权手中换来的,并不能算是自己的基本盘,只有西向益州,才能建立真正的立锥之地。但饶胜文认为,刘备的“跨有荆益”一点也没有考虑政治影响。要知道,刘备一向以汉朝宗室自居,喊的口号也是要恢复汉家天下。而刘璋本身也是汉朝宗室,刘备攻击同宗,就被人们认为是与汉室为敌,把自己置于了一个特别不利的位置。

我们之前提到,一个政权的天命问题,是与政治合法性密切相关的,如果刘备恢复汉室的过程,是以攻击同宗作为基础的话,那么这样一个矛盾的逻辑,就会使人产生一种疑惑:汉室到底是否还享有天命?如果有的话,那么攻击汉室岂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更何况你也姓刘。而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你提出恢复汉室的口号是不是也站不住脚?所以今后无论刘备如何选择,他所建立的政权合法性都会受到质疑。所以刘备取益州的方式实在是政治上的失策。

这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夺益州成了孙、刘反目的起点。因为孙权曾提议和刘备一起讨伐张鲁,然后趁势袭取刘璋,共同占有荆州、益州之后,再一同对付曹操。但刘备告诉孙权,刘璋是自己的同宗,不能打,应该团结在一起讨伐曹操。假如历史这样发展了,那么“跨有荆益”就通过政治联盟的形式实现了。按照饶胜文的观点,这会让刘备更容易实现复兴汉室的目标。但刘备刚义正言辞地拒绝孙权,掉过头来就自己取了益州,让孙权对刘备产生怀疑:你究竟是要匡复汉室,还是要抢地盘?从此对刘备失去信任。而且我们之前提过,东吴也有“跨有荆益”这样的战略思路,因此本质上,孙权和刘备在益州问题上存在利益冲突,更何况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已经占有了荆州的部分领地,再拥有了益州,对与他相邻的东吴而言,比长江以北的曹操威胁都大。这直接改变了孙刘的同盟关系,埋下了双方日后在荆州火并的伏笔。

好,以上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那就是刘备在最潦倒的时候遇到了诸葛亮,依靠后者的《隆中对》理清了未来的发展路线,迈出了崛起的关键一步。但《隆中对》对实现“跨有荆益”的手段表述不足,使刘备过于重视“跨有荆益”的军事结果,而忽视了政治影响,为此出卖与东吴之间的政治联盟关系,为后来双方翻脸埋下了祸根,也影响了他在巴蜀的统治。

第二部分

接下来我们说说第二部分的内容,就是刘备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他的三大政治失误,如何使蜀汉失去了与吴、魏争霸的资本。

这三个失误,一是取益州后没有处理好善后问题,二是命关羽进攻襄阳,三是称帝。

我们先来看刘备取益州后的善后问题。他一度纵兵抢掠,和土匪没什么区别,还是经过赵云的劝说才罢手,可是已经大失民心。此外,他还把刘璋送到荆州软禁了起来,一点宗室的感情也没有。

刘璋父子,在益州已经经营了两代,夺取刘璋的基业,还软禁,公然与宗室为敌,让刘璋原先的手下相当不满,这为刘备未来的统治埋下了人心不稳的隐患。而且刘备没想到的是,当他日后当汉中王时,因为天子被曹操挟持,不能对刘备进行封授,只能靠另一种方式获得王爵,就是由和他同级别的诸侯来举荐。符合这个条件的人非常少,刘璋算一个,但刘璋已经和刘备结了死仇,怎么可能举荐呢?所以称王的合法性问题,一度搞得刘备很尴尬。这就看出来他的政治眼光不足,如果他能意识到刘璋的政治价值,就应该在取益州后好好掂量掂量。

孙权占领荆州后,刘璋落入了东吴之手。孙权就把刘璋父子安置得很好,做出一副要让刘璋重新掌管益州的样子,利用他们在益州的影响力,策动反刘备的势力,给蜀汉政权找麻烦,还催生出了叛乱。两相比较,就能看出谁的政治手腕高明了。

对内的善后做得不好,对外也是如此。刘备取益州后,孙权迅速要求刘备让出荆州的三个郡,为此不惜派兵施加压力。在曹操可能要进攻益州的情势下,刘备不敢和孙权交战,只得和东吴谈判,划定新的势力范围,暂时化解了这次荆州危机。但他根本没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是他过于狭隘地理解了“跨有荆益”,在政治上的急功近利,导致了他与孙权的关系产生了质变。所以在五年后,他又犯下了第二个错误,彻底引爆了荆州这个炸弹。

刘备的第二个错误,就是主动对曹操发动进攻,即令关羽率军进攻襄阳。

饶胜文认为,尽管一些学者觉得,关羽攻打襄阳是他自己的主意,但实质上,这是得到刘备授意的。襄阳是一个战略枢纽地区,占领了襄阳,可以直逼宛城、洛阳等地,这和《隆中对》中所说的从南路进攻中原的部署相一致。但关羽攻打襄阳,不是因为要威胁中原,而是因为刘备占领了汉中。从汉中那里,有一条汉水顺流向东,可以直接到达荆州,十分方便,而汉水流经之处,襄阳是关键节点。拿下这里,就等于打通了汉中和荆州之间的一个便捷通道,实现更紧密的“跨有荆益”,稳固势力。说到底,在刘备眼里,占地盘还是比恢复汉室重要。

但不管怎样,由于襄阳是在曹操的控制之下,所以至少从表面上看去,刘备还是在联盟框架内打击曹操。他没有意识到的是,这时孙权对他和曹操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

前面我们提到,刘备占领益州后,孙权已经把他看作最大的威胁,而且由于远走益州,刘备可以避开曹操的锋芒,把军事压力都推到了距离曹操更近的孙权身上。在赤壁之战后,荆州的四个郡,孙权只占了一个。也就是说,好处都被刘备占了,压力全被孙权承担了,这就使孙权开始重新审视三个政权之间的关系,并做出了一个决定:与曹操进行缓和,重点攻击刘备。双方因为夺荆州与益州而积累的矛盾,终于总爆发了。

于是,在关羽全力攻击襄阳时,吕蒙偷袭荆州得手,使关羽落入兵败被杀的境地,刘备彻底失去了荆州。从此,“跨有荆益”成了空话,《隆中对》的规划成了泡影,再未变为现实。这是刘备犯下的第二个大错。

关羽被杀的同一年,汉献帝禅位给曹丕。这时刘备做了一个令人无语的选择,就是当皇帝,定国号为汉。这是他犯下的最后一个也是最大的政治错误。

为什么这个举动很让人无语呢?我们还是要回到《隆中对》里去看。

《隆中对》里有一句话,叫作“汉室可兴”,也就是说大汉王朝可以得到复兴,认为刘备是“帝室之胄”,也就是汉朝的宗室。按饶胜文的观点,对刘备有利的政治选择,应该就是以恢复汉王朝的秩序为旗号和目标,把主要的对手曹操定义为篡权夺位的权臣和奸贼。然后把孙权和其他势力叫作同盟,一起对抗曹操,将自己树立为汉朝代言人的形象,借此壮大实力。

在这一点上,刘备大可以学汉光武帝刘秀。刘秀在称帝前,是更始皇帝的下属,但刘秀当时既有强大军事力量,并且在征讨王莽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众多力量的拥戴,因此即便他与更始皇帝决裂,自立为帝,也并没有人说什么。因此《隆中对》在“汉室可兴”这个表述上很暧昧,并没有说要恢复什么样的汉室,就是为刘备留下了操作空间。

但是刘秀拥有人心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他先消灭了王莽的政权。而刘备则不顾消灭曹操,只急于实现军事上的“跨有荆益”这个短期利益,所以他并不拥有刘秀那样的政治资本,反而备受质疑。那么他称帝的举动,就更加重了这种质疑。

刘备对人们宣称,汉献帝已经遇害,天下无主,所以自己不得不当皇帝。其实汉献帝只是被曹丕供养了起来,所以刘备此举就给人以口实:天子还没死,就着急当皇帝,比为汉室报仇还着急。这个举动,割断了刘备与汉献帝之间的联系,直到刘备死前,他都未再有进攻曹魏的实质举动,那么他在称帝时喊出的“要代天讨伐曹家”就成了空喊。而且,天子已经死了,所以我才称帝,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所以他这个政权的正统性,就很成问题。

刘璋原来的部属,本来就对刘备夺取益州心存不满,他称帝的举动更让这些人非议。而后伐吴惨败,使得蜀汉内部的不稳定状态达到了极值。当刘备在白帝城郁郁而终时,这些益州人趁着国家疲敝,将对他当年豪夺益州的不满一并发泄出来,制造了一场叛乱。蜀汉不仅失去了进攻中原的实力,更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政权岌岌可危了。

以上就是今天的第二部分内容,那就是刘备在实现“跨有荆益”的过程中,陆续犯下了三个严重的政治错误。一是没有处理好攻占益州的善后问题,造成当地人的严重不满;二是令关羽进攻襄阳,被东吴趁机偷袭荆州,使“跨有荆益”成为泡影;三是在汉献帝禅让且被供养起来的情况下,假造天子被害的消息,选择自己称帝,在政权合法性方面遭到极大质疑,失去了民心基础,不仅再没有底气争霸天下,更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

第三部分

我们再来说说今天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就是面对刘备制造的困局,诸葛亮采取了什么不得已而为之的措施,来延续蜀汉政权的存在,却改变不了其败亡的结局。

益州的叛乱使刘备终于明白,虽然汉献帝已经禅位,但只要强调这是曹魏篡权造成的,是被贼一时夺去,就能证明汉室仍是天命所归,道义仍在汉室这一边。那么由他这个宗室建立的蜀汉政权,作为唯一的刘氏余脉,就有资格代表汉室去讨回天下,并合理地存在下去。反之,放弃讨伐曹魏、贸然称帝,就是对自己这种资格的否定。所以,蜀汉必须坚持讨伐曹魏,才能证明自己的政治正确,压制人们对其政权合法性的质疑,阻止内忧外患的发生。于是,刘备把这个思路作为遗嘱,托付给了诸葛亮,让他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甚至告诉他,如果你觉得我儿子会拖你后腿,你就自己取代他。这一下就把伐魏上升到了谁也不能否定的高度。

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认为,此前刘备一直没把诸葛亮当作贴身智囊对待。比如刘备入蜀占领益州,是法正和庞统起主要的谋划作用。向东吴复仇时,诸葛亮也劝阻不了刘备。所以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才真正成为蜀汉核心,并制定了北伐战略。他也深刻意识到北伐是最大的政治,远不止军事问题那么简单。比如我们来看他对出兵时机的选择。

刘备死后不到四年,诸葛亮就着手第一次北伐。从国力的恢复来看显得有点着急,但此时曹魏政权已经交到了第三代手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人对它的认同度会越来越高,对汉室的怀念会越来越少。长此以往,恢复汉室就不再有民心基础,所以诸葛亮不能再等,哪怕国力未复,也要出兵。

为了保障头等政治大事,诸葛亮采取了严刑峻法的模式。第一次北伐中,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不但斩了马谡,重罚了老将赵云,还把自己降了三级。因为他深知北伐一旦有失,政权都可能被颠覆,因此哪怕是他自己,也不能影响北伐的战果。他使蜀汉之人意识到,北伐的坚定性,是一种信念,代表的是道义和天命,谁都不能与之相违背。人心的认同会折射到行为上,为政治提供助力。所以尽管诸葛亮秉承严刑峻法,但在以天命为基础的观念感召下,蜀汉从刘备兵败的危机中走了出来,重新认可了这个政权的合法性,使之延续了数年生存。期间政治清明,国力虽然最弱小却最有进取心,不能不说得益于北伐这个准确的政治路线。

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北伐没能取得成功呢?这还是由刘备早期的政治失误造成的,因为《隆中对》最初提出的设想,毕竟是在“跨有荆益”的基础上实现两路出兵,夹击曹魏。但荆州已经失去,从那里出兵的通道没有了,蜀军就只能从地势不好的秦川一带进军。补给线长,粮草总是出问题,很难持续和曹魏作战,更谈不上威胁中原。不好打,还必须要打,所以说北伐是一个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选择,是诸葛亮面对的一个困局。

而另一个困局,就是益州的内忧。尽管诸葛亮很快平定了益州的叛乱,可是反抗的潜流始终存在。这仍然与刘备的失误有关。当初刘备取得益州以后,手下包括了两股力量,一股是原来益州刘璋的部属,一股是刘备从荆州带来的部属。前者是“旧部”,是原来益州的主人,后者则是所谓的新人,也叫客籍,这就形成了历史学家所说的“新旧”之分,或“主客”之分。

我们说过,益州旧部对刘备政权的态度很消极,这就造成了人心不稳。更何况从东汉末年开始,谶语的影响,也不利于姓刘的人当皇帝。什么是谶语呢?就是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预言。这些预言的核心观点,就是“刘祚将尽”。祚,就是皇帝之位,刘祚将尽,就是说姓刘的皇帝位子做不长。

由于对刘备不满,“刘祚将尽”这种论调在益州旧人中很流行,并在刘备死的时候催生了叛乱行为。诸葛亮在世时还能靠铁腕与北伐逻辑压制这个论调,当他去世后,益州旧部的力量抬头,这个论调就像火星遇到了鼓风机一样,疯狂燃烧起来了。

当时影响最大的声音,是担任光禄大夫的谯周写的一篇《仇国论》。仇国指的就是两个互为仇敌的国家,一个叫因余是小国,一个叫肇建是大国,其实就指现实中的蜀汉和曹魏。这篇文章的基调,就是力量弱小的国家打不过强敌,应该学周文王那样休养生息,不要穷兵黩武,实际上就是反对诸葛亮的北伐战略。

这个论调有现实依托。公元249年,司马懿趁着魏国皇帝去高平陵扫墓的时候,发动政变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史称“高平陵事件”。曹家自己都要被司马氏篡位了,那么当年所谓的曹贼篡汉,就将成为历史。既然这件事都成了过去,那么以声讨曹贼为口号的北伐,还有存在的意义吗?失去了意义,不就成了为打仗而打仗,那不是穷兵黩武是什么呢?所以谯周的《仇国论》写出后,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颇为认同,甚至连张翼、廖化这样跟着诸葛亮数度北伐的将军,都以此为依据,反对继续北伐。民间更是出现了大量逃避兵役的情况,这就看出当时的人心了。

但对蜀汉而言,《仇国论》的论调其实非常危险。因为我们说过,北伐是蜀汉政权合法性的保证,《仇国论》否定北伐,实质就是否定刘氏政权的合法性,瓦解抵抗心理,一旦有魏军来攻,就会促使人们去投降。

那么,客籍集团就眼睁睁地看着这种情况发生吗?答案是无奈的。因为在诸葛亮去世后,其继承者蒋琬、费祎等人,都没有他那样的影响力与掌控能力。而且蒋琬等人虽然还在喊着北伐,但在“穷兵黩武”理论的压力下,采取了军事收缩,把精力转移到了保境安民。这使得北伐逐渐成为空谈,人们越来越不想和曹魏争斗,只求得过且过。于是在公元263年,后主刘禅面对进攻的魏军,在《仇国论》的影响下,在诸多大臣的劝说下,选择了投降,蜀汉灭亡。而那时魏军距离蜀汉的都城其实还很远。刘备早年造成的政治痛苦,终于以悲剧的方式结束了。当然,历史上对《仇国论》和谯周的争议比较大,也有声音认为谯周是帮助蜀汉避免了战火,对百姓有益,这就是另外一种角度了。




我们再来简要回顾一下

蜀汉政权从建立到败亡,对它产生决定影响的,不是军事因素,而是政治选择。《隆中对》有明确的发展思路而无清晰的手段指导,使刘备虽在军事上部分实现了“跨有荆益”,得到短期利益,却付出了联盟破裂的政治代价。不但为此与孙权反目,还因为以不当手段占据益州和称帝,失去了人心,损失了最大的政治支持。尽管刘备死前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并由诸葛亮坚持北伐进行了挽救,一度延续了政权的寿命,但这一影响已经不能消除。益州旧人对政权合法性的质疑,始终伴随着谶语的秘密流行影响着人心,并在诸葛亮死后大行其道。不但否定了北伐方略,更催生了《仇国论》这样的理论,在外敌入侵时演化为投降舆论,直接促成了蜀汉的灭亡。因此可以说,早在蜀汉政权诞生之初,对政治缺乏深刻、准确的认识,就注定了其结局。

三国,乃至许多政权的历史命运,诚然是通过军事胜负的形式来显示结果,但真正决定成败的,是政治。它包含了道德考量、利益评估、社会心理借助等许多因素,比单纯的军事问题更具综合性、更复杂化,且需要以超越短浅的目光去审视、思考。所谓成王败寇,不是命,也不是运,而是经由一番严苛的政治考验后,由历史筛选出来的结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088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15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361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99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8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63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8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7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40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1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0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90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50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52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51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3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