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冰雪浅见】
孔子说:“再给我个几年嘛,五十来岁好好研读《易经》,人生应该就可以没大过错了。”
这句论语译本有好几种,杨伯峻、钱穆、朱熹等各不相同、据理殊一。我参考了不少文献资料,有说五是卒的别字、有说五是五年或十年、因《诗经里》有“嘒彼小星三五在东”的说法;我比较同意50岁以后学易这个译法,因为孔子说过五十知天命,也说过人到五十若没成就便不足畏了!岁月忽已晚!
而且,《史记孔子世家》 里说——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
大概意思也是说,人到五十,对人生的感悟理解可以达到中和平衡,喜怒哀乐不发則平和喜乐,发而都可皆中节。
人到中年,阅历曲折丰沛、胸怀视野辽阔不少,知道世界事物的发展规律,也能领悟到跟层深处的智慧,可以避免很多坑和陷阱、逃离无妄之罟擭陷 阱。如朱熹的《论语集注》也悠然提到:“学易,则明乎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故可以无大过”。
人生其实和网球公开赛一样,就是一个等待对手犯错的过程。
为了使众生不误解佛法,不执著在经文的字句名相上,佛说:“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
“观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印光法师如是说道。
易经披着占卜人生的美衣,其实是一本深奥的六经之首,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法门。
它也许更像一个抓手,一个显相的工具,让你躬践“天行健、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行走江湖,和其他经典著作一样,猛然深省之间醍醐灌顶,这个思考的工具让你由此习得人生真谛,明白孔子为何会说“朝闻道夕可死”。
大数据时代AI通行,各类活动已没秘密,易经或许占卜之力趋缓,但人性永恒经典永存,君子终日乾乾,或许《易经》总是一曲力与火之歌。
胡适先生说,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所以,五十学易韦编三绝,也没什么不可以,人生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