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制而清醒的背后,是力透纸背的悲凉


读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

这是由两本的合集

《呼兰河传》写的是前半部分写的是故乡呼兰河的景物、人民生活状态、生活习惯、生活观念;后半部分写的是作者家里的大院及其家里人与事。

前半分的调子有点儿幽默又有点儿冷眼看待的感觉,比如街上那个大洞,人、动物常常掉进去,但是人们的想法是如何绕开,而不是填洞,可见人们对于生活是多么的冷漠与无知;再写小团圆媳妇,本来觉得她嫁了个好人家,家风安静、家里没有闲人,虽然妯娌之间有点儿小矛盾,但是不会发展多大,则不会消灭,这里写的很现实,可就是这样的人家,也同样愚昧迷信,活活把活蹦乱跳的小媳妇折磨死了,最后弄的家败人亡。

后半部分写作者的家族大宅院,一个典型的败落了的大家庭,仿佛百僵之虫,又大又破败,除过爷爷鲜活的温暖,其他人都是既冷漠又无情。作者以儿童的眼光,写大宅院里的人与事,比如有二伯穿前清的大褂、作者在储蓄库找到前清的官帽,历史感满满。

《生死场》,在我看来,比余华的《活着》更让人揪心,所有人所有事,一个人一件件都是破败的。

如同书名一样,所有文字透漏出来的都是无奈的“生”与不在乎的“死”。在生的场里,二甲半

与他的傻婆娘,只围着一只老山羊在活,即使老山羊跑了他入找老山羊被人打了,他也觉得没什么,丝毫不敢反抗;在生的场里,金枝莫名其妙被成业欺负了,每天过的生不如死,直到怀孕几个月才成了亲,即使成了亲,他的男人也不过把她当作泄欲的工具,甚至惨无人道地摔死了自己的女儿。

所有这些生的场,让人看到的更是冷冰冰的死的场。

流行病、战乱、土匪,这些死的场,就更稀松平常了…

从这两部作品,我们读出了萧红作为女性,对于愚昧的旧中国的反思与觉醒;我们读出了她对于男权的憎恶;读出了她反叛旧社会的决心与正确性。

和平年代,读这样的书,不是为了忆苦思甜,也不是为了教育启发。毕竟,那个时代有一些久远,作为普通人,我们能从萧红的作品中,看到她的细致入微的观察、突破时代限制的顿悟,她身处那样的环境,但是她保有清醒的灵魂。

这也是我们读书的意义:

在生活感悟去读书

用读书感悟去生活。

思考作者的深意,

思考作者所呈现的伟大“思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