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肆虐的2022,西北各省长期处于线上教学阶段。经过了近一个学期的钉钉视频直播课后,我发现班上的学生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游离于直播课的学生也逐渐增多。这让我焦虑不已,改变势在必行。
一. 线上课堂存在问题
1. 师生互动减少。
线上教学中,老师难以及时接收学生的课堂反馈,无法准确调控课堂节奏。学生存在取巧心理,参与性低,学习内容平均保存率低。
2. 生生互动减少。
线下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主动学习。但线上教学中,生与生隔着屏幕,空间上的距离成了生生讨论的阻碍。
3. 教师观察视野缩小。
线下教学中,老师能迅速观察到每一个学生的行为,并及时进行干预。但线上教学中,由于设备原因,视频会议仅允许30人同时打开摄像头,且学生画面小,教师无法一边调控课件教学,一边监控到所有学生。
4. 学生专注力降低
一年级的孩子容易分心,有意注意时间短,没有老师的“死亡凝视”,他们时常“阳奉阴违”,切屏、走神、玩小游戏等行为屡见不鲜。
二、线上课堂改进措施
由于以上原因,我将麻吉星介入课堂,改变了线上课堂的学习流程。
以一年级《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问题》一课为例,我的线上课堂做了以下改变。
1. 设计问题情境,给予思考空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指出,应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我呈现图片,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并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人?接着,我给学生1分30秒的独立思考时间。为培养学生时间观念与做题的紧迫感,我调出计时器。为监督学生,此时,我将学生的画面切成九宫格,并共享屏幕,滚动查看全班学生的做题情况。提前完成的学生,我要求他们端正坐好。这样做可以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尊心,提高学习效率。
2. 创建打卡任务,提高课堂参与度
线上教学中,学生个人存在感低,极易走神。因此,每节课我都创建了打卡任务:学生独立思考后,将作品拍照上传至微信群。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一、学生更有任务感,专注力提升。二、老师能实时接受到学生的反馈,了解学情。三、微信群既能保存图片,又能统计学生提交情况。每周按群成员查找学生聊天记录,了解学生打卡情况。
3. 制造认知冲突,优化策略意识
为了缓解线上课堂“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缺失的问题,在汇报环节,我采用“教师挑人”与“随机挑人”相结合的方式。我预想到学生的结果可能有2种,因此本节课我采用“随机挑人+教师挑人+随机挑人”的方法。
首先,我随机挑选一名学生汇报他的算式和解题思路。被抽中的学生是这样想的:6+9=15,因为男生有6人,女生有9人。(图:生1)这样的操作既能利用软件挑人的随机性提高学生的专注度,又能培养学生表达与说理的能力。
接着,我从微信群中找到第二种方法,并请该生汇报:8+7=15,因为第一排有7人,第二排有8人。(图:生2)
最后,我制造认知冲突:这两个同学的算式不一样,你认为谁是对的?我先给学生30秒的时间独立思考,并投票, 我随机挑选学生回答。经过多次挑人,学生的想法分成3类:第一类,生1做得对。第二类,生2做得对。第三类,他们都对。前两类学生的解释都是:因为他做得跟我一样。就当前两类学生各执一词时,第三类学生出现了。某生说道:“我觉得他们做得都对。第一个是分成男生和女生,第二个是分成第一排和第二排。”经过同化---顺应,学生形成平衡:这两个算式虽然不同,但解决的问题是一样的。我水到渠成地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在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观察角度不同,获取的信息就不同,解决问题所列的算式也不同。
三、改进后仍存在的不足
尽管我在长期的线上课堂中逐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但仍存在许多仍未解决的不足:
1. 如何做到兼顾学生学习的同时,培养一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如:坐姿、书写、倾听能力等。
2. 如何更方便地统计学生打卡情况?如果用小程序打卡,学生操作麻烦,老师查看时耗时长。
3. 如何精简网课时长,提高学习效率?为保证课堂质量,网课时间总是超过40分钟。
4. 如何在保证课堂纪律的情况下,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5. 如何让学习较慢的学生在网课中跟上全班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