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换位思考让你把好事办好、好话说好
关键词:以自我为中心 换位思考
架构:
1. 用今天早晨的事情向自己提问?试着寻找答案
2. 想想自己没把好事办好的例子,问问自己为什么
3. 把好事办好的例子,想想怎么就办好了?
4. 小结换位思考怎么把好事办好
正文:
今天早上朋友没有预兆的发来短信,“晚上六点东坡301吃饭啊,我请客”。收到短信后我先是愣了一下,在确定这个信息的真实性后,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去或者不去,第一时间冒出的感觉是莫名其妙。毫无预兆请我吃饭最起码也得提前问问我有没有时间呐。这一系列的思绪让我在收到短信以后,完全没有受邀参加饭局的兴奋,而是从莫名其妙到小小抵触,正好我提前答应了别人,顺势也就推掉了这个朋友的饭局。
虽然推掉了饭局,可我还是一直再想这件事,请我吃饭本来是好事,为什么到头来我还对请客的人产生了一点意见呢?当然有人看到这里可能觉得我矫情。矫情纵然是我的问题,但请客人有没有问题呢?我们能不能讨论出一种能让矫情的人也能满意、把好事办好的办法呢?如果你也这么想,那么我们接着往后讨论。
从请吃饭这个事,我就开始反思自己有没有过好事没有办好的时候呢,想了半天真的想不起来。是不是代表我从来没干过这些事,显然不是,而是我始终认为我能把好事办好,却从未追踪过那些好事最后给别人带来的效果是不是真的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从未察觉过。这也是我昨天写那篇文章中提到的,我们在分析涉及自己事情的时候总会比自己的实际高估一些。
我们还回到请吃饭这个事,怎么就能把好事办好呢?只需要调整一下,并合理措辞,就能完美解决。
--“精博,晚上有事么?”
--“咋了哥”
--“晚上没事聚聚啊,挺长时间没一起了,都是咱们不错的”
--“晚上有点事,别人提前约好了啊,要不你们开始着,我晚点过去”
如果这么体现是不是再矫情的人即使不去,也不会挑眼吧。(由于例子过少,难免会片面,请大家谅解)
对比这两种做法,同样的我要请你吃饭,区别在哪呢?核心在于关注的重点不一样。第一个关注的重点在“我”,请客的人,我请客我把信息传达给我想请的人,就这么简单;第二个关注的重点是“你”,被请的人,我请你就需要知道你的要求,你有没有时间,你喜欢喜欢同桌的人,这个馆子是不是你能接受的等等,以供你做出选择。结果显然第二种做法更让人舒服。
到这里,从这一个请吃饭的小事,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呢?我们做一件好事,关注的重点是这件好事本身,还是这件事做完后别人的好的评价,这个很重要。怎么能把好事办好、把好话说好?我想核心就是真诚的站在事情相对人的立场上思考,真正把自己的位置摆过去,从对象的诉求出发,就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就能真的把好事办好。
那么最后让我们整理一下今天说的,怎么能把好事办好,就是当你想办一件你认为的好事的时候,先要确定这件事的对象是谁?问问自己我觉得是好事这家事的对象也觉得是好事么?如果让别人也觉得是件好事,我该怎么做才能获得他好的评价?想明白这三个问题,剩下的就是行动了。同样是做事,只是在做之前多想一想,过程中注意些细节就能使结果变的很不一样,你愿意这么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