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很能忍。为顾全大局,舍自己不顾,谓,“大义”。
潜意识中,部分人(以下姑且简称大众)总会有种观念,“既然承担大义,难免牺牲个体”,成为公义的某种刻度。
三聚氰胺、地沟油、qiang拆、疫苗等事件中,个体就这样轻描淡写的“大义”掉了。
受害者本人,面对这种难以对抗的群体(国家暗示)暗示,不得不背负国家大义,对所受的不公和苦难进行忍受和煎熬。成了苦难者不得不承受的“责任感”。
大众,一边享受着个体苦难对社会推进的成果,一边又对苦难漠视。对“受害者”的眼光,变成某种限于“仪式感”的形式上的同情,似乎这些本该是历史赋予他们的义务。
由此,无论是作恶者该付出的代价,还是社会保障本该承担的责任,很难能真正安抚受害人。
三聚氰胺责任人,孙咸泽后来升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疫苗事件前,即今年2月份,他光荣卸任。两件大事儿,好像与他无关。
莫非,中国乳业进步,还要反过来为他记一功?
“社会发展,这是必要代价”,是不是这些人的心声?
此次爆出疫苗事件,再次有少人跳出来:为药品行业痛心疾首者,为社会发展而顾全大局者,为利益而删帖者。问题是,他们为孩子们痛心疾首过吗?
一套“国家至上,社会至上,行业至上”的落魄价值观,真要把深受残害的个体当成“代价”?将他们视为推进社会发展所该承受的“职责”?
三聚氰胺事件后,相关责任企业拿出的赔偿:死亡赔偿20w;重症赔偿3万元;普通赔偿2000元。活生生的“个体”的生命不值钱。
同时,卫生部当初还作出承诺,会对三聚氰胺造成人体影响进行流行病学研究,扩大对婴幼儿的筛查和治疗问题,在没有权威结果前每年为患儿做一次全身检查等。
新闻报道,后续十年内,有家长反映,此前的很多承诺没有兑现,孩子们没有享受到免费的体检,只有少部分重症家庭在后续的治疗中报销成功。
身负惨剧的家庭,为病痛和生活身心俱疲。他们不再奢望生活和未来,仅仅只是为了活着。
无论是公众,还是公器,对苦难进行容忍,不是对作恶者深究,更不是对受害者进行安抚,成为常态。
中国人自己没吃饱,掏心掏窝的去实验那套“天下兴旺,匹夫有责”。把遭遇苦难和悲情的个体,当成历史进步的祭品,然后给予“形式”上的纪念,因为他们是被历史“选中者”。
他们认为,国家和历史的前进,总是伴随着牺牲和悲剧,这些付出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宏大历史视角下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变成了冷眼旁观和冷漠。
这难道是人人吃人血馒头的社会?
大有人向社会呼吁,要大众冷静,要媒体冷静,以免毁了疫苗行业,真正便宜了外资。这叫“有国才有家”嘛。直到今天,这依旧是挂在门房神龛上的名言警句。
个体让位于集体,谓“先天下之忧而忧”。这种心理脉络成为族群烙印。因此,每次搞出公共事件,总有几个声音站在舆论对面,为集体和所在行业说几句“公道话”。
这些公道话,为谁主持公道,为“天下之忧”而主持公道,为行业之危主持公道。怎么没见为成百上千的孩子“主持公道”?
面对来自“文明”世界的个人的权和利,和自由主张,我们习惯了睁眼瞎,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嘛。
还是鲁迅当年说的好,“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洋务学,社会上便以为是一些走投无路的人,只是将灵魂卖给鬼子”。
个人的权利主张,在许多人眼里,到底还是把灵魂卖给鬼子的“洋务学”啊,是学不得的,即便是腐烂的国产疫苗,也不能便宜了美国人。
公众不能愤怒,媒体要冷静,大家不能乱,不然,就是对不起老祖宗的遗产和这么一大家子的大好河山。
没错,社会和国家发展,被历史选中的人有承担苦难的义务和觉悟。以这句做结尾,献给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