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本四星好书,严格来说,这是一本操作手册,有关学习经验的书籍,较少和认知、学习心理学有联系;斯科特用1年时间自学完成了4年麻省理工计算机科学的33门课程,用的就是整体性学习法,面对知识,不同的学习策略会导致不同的效果,这本书能让你窥见学霸之路。
01
关键词:结构、模型、高速公路
整体性学习法就是多角度看待知识,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并变成自己的观点,让你记得更多,以熟悉的事物认知陌生的事物。
传统学习者使用的更多是机械记忆,但我们没有计算机般的大脑,没法精确地复制信息,所以效率奇低。
更擅长的是用大脑已有的神经元网络吸收、整体信息,也就是用熟悉的事物认知不熟悉的事物,让知识互相关联,从而轻松地驾驭新的知识。
高效的学习者看到一条公式,能把所有东西关联起来,它更像是一种感觉、一幅图像、甚至可以和天上的飞机联系起来。
整体性学习基于3种主要的观点:
结构:就是某学科内一系列紧密的知识,每当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时,都要和其他知识尽可能多联系,就逐渐形成了结构。
快速理解就是知识结构高级发达的结果,读经济学的学生可以很快地看完一本经济学书籍,而普通人很困难,因为前者脑袋里已经有了这个科目的基本知识结构。
模型:模型的作用是压缩信息,如果知识结构是一本书,模型就是目录;不管你在某个领域的知识有多少,都可以压缩成易于记忆的模型,用寥寥几句话就概括完。
生活经验、熟悉的学科知识是模型的主要来源,比如学习的五阶段,获取、理解、拓展、纠错、应用可以转化成找东西吃、点菜、等菜、上菜、开吃。
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指结构与结构间的联系,比如把秦始皇管理国家的场景、你开公司管理各部门和你管理自身之间,都可以建立高速公路,互相联系,编成一张知识网络。
02
关键词:获取+理解+拓展+纠错+应用=高手
整体性学习有5个阶段,不需要每次都用到5个阶段,有可能只需要2个;重要的是5个阶段都要练习,奠定不错的基础,才算走上高手之路。
获取阶段:信息进入眼睛和耳朵,目的是获取信息要准确,信息量尽量压缩。
最重要是3个目标:简化、容量、速度
简化:不管看两页书还是两段文字,必须删除无用的信息,剩余信息才对形成模型有用。
比如,“我是,我是,我是,我是,我是”显得啰嗦,简化成“我是,五次”,更容易编码记忆。
容量:明白了信息的简化之后,就得增加信息的容量,一年读50本书,知道的要比一年几本多得多。
速度:需要的信息太多,所以才需要更快;速读和理解是互相冲突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大脑的接受速度
提供两个方法:指读法和练习速度法
指读法:人的眼睛在阅读时移动,眼球注意力容易分散,限制了阅读速度,可以把一根手指放在字体下面,快速地划过去,眼睛会因此聚焦,可以提高速度和理解能力,但需要练习两周,一开始不太适应。
练习阅读法:
练习速度:设置3-5分钟的倒计时,快速地用指读法阅读,时间一到,计算阅读的总行数,乘以每行平均字数,再除以时间总数,就是每分钟平均阅读字数,实验几十次,数据还算比较准,可以适当提高阅读速度。
(PS:此时理解不重要,单方面练习速度。)
练习理解:同理,设置3-5分钟倒计时,一边用指读法阅读,一边快速在脑袋记下知识点,时间一到,看看总共记忆了多少知识点。
【正确的知识点数量-错误的知识点数量】÷知识总数,得到的数字就是一定速度阅读这类材料的理解能力。
练习理解没有练习速度准确,但我们不需要长期这样使用,只需要短暂地自我实验下,知道自己的水平,并适当提高速度和理解能力。
理解阶段:获取信息不理解没有任何价值,就是所谓填鸭式学习。
信息只有通过初步的理解,才变得有意义,有扎根在大脑的资格,没有意义的信息会被大脑快速清空。
中学时候,普通学生面对一个公式是直接记忆,聪明的学生会问问这个公式怎么来的,跟其他公式什么关系。
如果频繁遇到不能理解的地方,建议更换材料,难度不匹配。
拓展阶段:拓展阶段是整个整体性学习最重要的一环,决定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
面对新的知识,没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拓展能力不足的表现。
我们读初高中时候,数学练习册常会有大题和拓展题,仅有细微的差异,数学大题即使听老师讲课懂了,但做拓展题的时候,仍难倒了很多人,问题就出在拓展阶段。
拓展主要有2个方向:横向拓展、纵向拓展。
横向拓展:在知识的周围建立联系,比如在知乎上学会了语音笔记法,压缩笔记法,思维导图笔记法,就可以互相比较下异同,看看能否综合运用。
纵向拓展:是最有创造力,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有3种方法可以帮助你进行拓展,由于篇幅缘故,只谈比喻法。
当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时候,尤其是数学和科学里的抽象概念,可以通过一个比喻来把抽象的知识实体化,从而直接进入长期记忆。
比如“多道低强度射线可以有效摧毁癌症肿瘤细胞”,不好理解,理解了也很容易忘掉,可以比喻成“多个士兵从不同方向同时袭击一个堡垒”,就轻易而举地记忆住。
比喻法的3个步骤:
1)要有寻找比喻的欲望;
2)注意第一个出现的念头;
3)优化和测试你的比喻。
除了比喻法,还有内在法,图表法,前者是通过把知识图像化,并加入听觉/视觉/触觉/情感来优化图像,很容易回忆起知识;后者是建立流程图/概念图/图像来画出知识间的联系。
纠错阶段:在课堂上,学生很少出现纠错,本来知识学地不深,拓展有限,自然没有多少纠错空间;日常生活中错误的联系就太多了,比如看球赛,人们潜意识相信呐喊和胜利是相联系的。
知识源源不断地输入,会有部分出现冲突,或者误解,即使是你打的众多比喻,也还会有调整空间,需要持续不断地纠错;
纠错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相反观点的书籍(比如异类和刻意练习,就是观点冲突),或者把结论放进现实去应用。
应用阶段:只有很少的知识能达到这个阶段,大部分知识能达到拓展,已经是很有想法的人了,应用阶段是决定了某个人能否精通,成为专家的关键。
这也是整体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我们不可能所有知识都去应用,只能尽量提高比例,回过头来还可以继续给知识纠错。
小结:整体性学习的顺序不是固定的从头到尾顺序,可以往返,可以跳跃,完全取决于自己;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5个阶段的薄弱环节,尤其是拓展(知识的深度,长期记忆)和获取阶段(获取信息的速度和量)
这本书的知识密度较高,并且分布式,最核心环节在拓展阶段,由于篇幅缘故,没法展开来写,有心成为学霸的童鞋可以翻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