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帖说武装带时,曾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国远征军,有网友问我怎么回事,这里就把我2000年发表于杂志上的一文摘下一部分贴上。)
1917年7月12日,辫子子军首领张勋短命的12天“复辟”闹剧被粉碎后,段祺瑞以“三造共和”的功名凯旋回京,重新执掌了北京政权。这时黎元洪已经下台,国会也已经被解散,段以国务总理的身份独掌朝政,独断专行,在英、美、日、意等国的极力簇使和提供参战借款的诱惑下,为获取大宗借款用以培植个人武力,从而震慑其他派系的军队,最终实现其武力统一的梦想,继续积极地叫嚷对德宣战。8月4日,在一切阻力均已排除的情况下,终于经其一手操纵的国务会议通过了对德宣战案。
1917年8月14日,中国政府正式对德宣战,随后即与日美等协约国商议出兵参战事宜。由于当时正值俄国革命,俄国“后方不靖”,加上日美等国为了远东利益互争雄长等复杂纷乱的原因,遂决定共同出兵俄国东海滨省,以巩固对德作战的后方,干涉俄国革命,同时也兼顾平衡列强间利益。
1918年4月,参战的海军部队自上海出发,驶抵海参崴;
8月,陆军部队自北京出发,进驻双城子。
因事先准备不及,参战的陆海军部队均系临时指派。其陆军部队由北洋陆军第九师派出。以该师三十三团第一营(营长刘春台)、第二营(营长苏炳文),附以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机关枪兵各一连共计2000余人组成驻崴支队。后因任务需要,复派该团第三营(营长李源昆)和三十五团第一营(营长曹德明)加入,驻崴支队增至3000余人。三十三团团长宋焕章任支队长。第九师系由袁世凯生前所办的陆军模范团扩编而成,一度是北洋政府的“御林军”,其官兵学识、训练、纪律乃至身高、体貌均较佳,武器装备亦较整齐。
出国后,支队司令部驻双城子,各营连分驻绥芬河、双城子、伯力诸要点。
参战的海军部队是北洋海军第一舰队(巡洋舰队)的“海容”号巡洋舰。该舰系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后于1898年在德国定制的三艘铁甲巡洋舰之一。其标准排水量2950吨,主机功率7500马力,航速19.5节,舰载火炮22门,其中含150毫米口径火炮3门,105毫米口径火炮8门,另有鱼雷发射管1具,全舰官兵253员名,舰长为海军上校林建章。林率该舰驶抵海参崴后,被提升为海军代将,负责指挥所有出国参战的陆海军。
中国派兵参战,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兵力既有限,远征军出国参战时,业已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尾声,当时的远东,并没有大的战事,中国军队主要担负护路、护港等警备任务。因事关重大,又有段政府的格外重视,全体官兵尚能严守军纪、恪尽职守,没有留下什么不好的军声。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协约国战胜。次年,战胜国军队举行盛大阅兵典礼,庆祝胜利。中国参战军参加了阅兵典礼。参加阅兵的官兵可能是经过了挑选,从图2中可见,似乎比西方白种人的法国兵还显高大。阅兵式上,官兵们军容整肃,气势威武,令列强刮目。
战争结束后,参战部队于1921年春全部陆续撤回国内。
驻崴的支队归还第九师建制后,难以避免地参加到国内军阀混战中,于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全军覆灭。其时任第二营营长的苏炳文,后投身奉军,先后任旅长、护路司令、师长等职。“九一八”事变后,在黑龙江省组织义勇军,与强敌周旋于白山黑水之间,成为最早举义的东北义勇军将领之一。
“海容”号巡洋舰回国后,亦卷入军阀混战漩涡,北伐完成后归顺国民政府。抗战爆发后,为封锁长江,阻止日本军舰沿江进犯,于1937年9月25日自沉于江阴水道,求得了悲壮的结局。林建章回国后,曾任北洋海军第一舰队司令、海军总长等职,北洋军阀覆亡后在上海闲居。1937年上海沦陷,面对日伪威逼利诱,始终不为所屈,宁愿饿死,拒不出山担任伪职,于1939年忧愤而终,保全了晚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