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狗十三》总感觉各种扭吧,压抑。一开始想看这片子是因为听说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片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在中国式的家庭长大的。网上也有很多抨击父母,抨击中国式乖孩子的文章。
如果我不是一个妈妈,我只是一个孩子,可能我也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抨击父母。但是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又特别能体会李玩父亲的不容易,每一个大人背后的那份爱,那份不敢承认的无力,无助。是的,大人总是装着一副自己无所不能的样子。
看完后的压抑来源于这里面没有绝对的对错,没有大恶人,但是每个人看着都特别幸苦,以往看电影把罪大恶极的那个坏人杀了就完事了,但是在这里你找不到那个人。因为在一个家庭里各人有各人的角度,各人有各人压力。之前曾经看过一本书《女心理医生》,里面讲到一个案例,夫妻双方来咨询,同一件事情,两个人描述出来的完全不一样,有的还完全相反,到底哪个说的才真相呢?
其实都是真相,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有人说做家庭治疗的时候,一家人在诉说同一件事情,但是每个人所描述出来的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都从自己视角看问题。
看完《狗十三》我不断的问自己,难道就没答案了吗?谁都没有错,谁都有苦衷,那么作为家人一定要让彼此这样相互伤害吗?我们就一定得这样长大了吗?
《狗十三》里一个场景,狗被爷爷弄丢了,全家人都很忐忑,不敢跟李玩说,是的,作为家长,我们太希望孩子高兴了,希望孩子是每天开心的,孩子一有情绪我们就受不了,一有情绪就会勾起我们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的那颗恐慌的心,孩子一有情绪我们就接不住。所以大家总是在尽力的隐瞒。狗丢了不主动说,弟弟出生了不主动说,家长以为这样的隐瞒是在照顾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少一些失望,少一点不开心,却不知这样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
为什么家长就不能真实的去表达,真实的承认自己的无力,无奈,承认自己无法满足孩子的所有期待,承认自己无法让孩子时时刻刻开心。承认自己是不完美的呢?
当家长接受自己的无力,承认自己的无力,他也就会允许孩子的无力,允许孩子的失落,允许孩子的伤心。
这些情绪并不可怕,它会来也会走,失去总是会伤心,让伤心流淌,人自然通了。真正可怕的是我们一遍遍去压制它,把这个情绪出口堵住。
爷爷为了出去找李玩,被李玩推倒摔伤了腿,奶奶为了找李玩,多少年没有出门的她,迷了路。如果我是李玩的爸爸,我也会异常的自责,如何我有这样的孩子,在那个时刻我可能也会忍不住揍一顿,一股无法抑制的冲动。其实我揍的不是孩子,而是那个无力的自己。那个既没有办法照顾好自己的父母,又没办法照顾好自己孩子的自己。其实,作为父母真正想打的是自己。
这让我想起了陪孩子做作业,看到孩子磨蹭,一点点作业,一会摸摸这个,一会摸摸那个,说了很多遍的题目,还是不会做,那个无名之火就往上冒。 静下心来想想,我们想发火的对象,是不是也是自己呢?孩子不够好,是不是也让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好呢?
如果我们的孩子是那个学习认真的,作业一会就完成的,成绩天天考第一的别人家的孩子,我们是不是就特别有价值感,成就感了呢。当孩子做不到时,我们是不是也觉得自己特别没有价值呢?现在社会,多少人是把自己的自我实现,跟孩子联系到一块的,自己做不到的,希望孩子能做到,希望孩子跟自己不一样,这对孩子来说,又是多么重的担子呢?你觉得你的孩子能担得起这个担子吗?
是的,我们很多时候也特别失落,我们的自我价值没有实现,那么除了孩子,怎么样才能更好实现我们自己的价值呢?这可能是我们该好好思考的问题。身教大于言传。
其实相比李玩,我的童年比李玩不幸多了,李玩有爷爷,奶奶的爱,爸爸的爱,虽然更多的是物质上的,但是起码也是有温情的。而我的童年连这样温情,关心的记忆都没有。正因为自己缺失所以当自己有了孩子之后也会不断的去学习,并提醒自己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幸福。可是走着走着,我会发现,我也会重走自己父母的老路,会忍不住责骂,这部片子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提醒吧,什么对孩子来说才是真正的幸福。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关心,孩子真正的需要的精神上的支持,情绪上的允许。而我作为父母真正要做的就是真实,当我做不到时,真实的承认自己做不到,真实的坦诚自己的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