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24小时之中,其实你的很多时间都被这些“贼”给偷走了,你发现了吗?
一、总在做急事
许多人总是喜欢把事情放到截止日期之前才开始做,因此手忙脚乱的,刚把第一件事情赶在截止日期之前完成,立马又发现有别的事情快到截止日期了,于是看起来整天都从早忙到晚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但是回头一看,却发现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没有解决,反而一直在一些琐事上纠缠,耗费了大量的精力。等到回过神来再想做重要的事情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精疲力竭。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就提到过这样一个观点,要分清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集中主要力量去解决主要矛盾。这里的主要矛盾就是指那些比较重要的事情至于怎样的事情才算是重要的事情,这一点因人而异。对于一个正在备考的学生来说,完成今日的学习任务,就远比给阳台上的花草浇水重要得多。人们很多时候不是分不清什么事情重要,而是重要的事情执行起来都会比较麻烦一些而本能选择去回避它。在一天之中你能解决今天最重要的2到3件事,远比你做一堆琐琐碎碎的无关紧要的事情会让你觉得更有成就感也更有价值,同时能减少因为没有完成最重要的事情而带来的烦恼和焦虑。
二、做事无条理
有的人做事总是很混乱,东抓一把,西抓一把,最后什么都没做好,还浪费了时间。东西也喜欢乱丢乱放,因此导致将不少时间都花在寻找东西上。
《聪明人是怎样管理时间的》这本书当中提到针对美国200家大公司职员做的一项调查表明,职员每年都要把六周时间浪费在寻找乱放的东西上,意味着他们每年10%的时间都在寻找丢失的东西。为了减少时间的浪费,我们应当养成把东西分类整理的习惯,需要的时候就能按照类别快速地找到需要的东西。
很显然,做事情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做事没有条理,就会在过程当中浪费许多不必要的折腾时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当养成事前制定计划的习惯根据目标任务的难度,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周边的环境条件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计划,然后不慌不乱的,按照计划,按部就班的执行。这样既能避免我们在各种杂乱无章的事情之间来回折腾浪费时间,出现重要的事情没有做,琐碎的杂事重复做的情况,也能减少我们在做着A事时心里担心着B事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只要按着计划一步一步完成就好了。
三、总在焦虑
焦虑这种情绪会严重影响人们做事的状态,人的总精力是有限的,当人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焦虑这件事情上的时候,就无法用心地完成其他事情。而许多人焦虑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
第一是担心自己未来因某些意外状况,而不能把某件事情做好;
第二是需要做的事情还没有开始。
适当的焦虑能激发人们去做事的积极性,但是一味的焦虑,只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危害。因为当人沉浸在焦虑当中的时候,无法集中精力去解决目问题、完成项目,也无法做出理性的思考,更严重者会影响这个人整体的身心健康。而要解决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刻去做事。
不管你是因还没开始做事而焦虑,还是担心未来这件事情不能做好而焦虑,只要你去做,立刻去做,就能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焦虑。所以别再空坐着谈焦虑,你越是凭空想象什么时候才能做这件事情,想象怎么才能避免这件事情做不好,结果只会让你更加焦虑,而问题却始终没有解决。因此停止焦虑,立刻起来,立刻行动,立刻去做事。
五、做事不专注
很多人做事情总是不专注,三心二意,既听着歌,又看着书,边拖着地边打着电话,手上做着当前的工作,心里又在想着待会儿中午吃什么?等到中午吃饭的时候,又想着我一会儿该去干些什么,后天将会发生什么,明年我要换个工作,后年我要买套房子……如果这种类型的三心二意你觉得并不算严重,顶多只能给你带来一点焦虑,那么下面这种类型的三心二意就会严重影响你学习工作的效率。比如一个学生,当前正在做着一套试卷,而你在做试卷的同时,却想着如果这套试卷我做不好,怎么办?明天的试卷会不会很难?等到考试的时候?这道题我还是不会怎么办?我一会儿吃什么好?这个桌子是不是该擦一擦了?我的笔是不是该换一换了?这样一来,你的脑子分给做试卷这件当下最重要的事情的份额还有多少?那你所得到的效果也可想而知……
对于职场中的人也是这样,如果你正在完成一项重要的项目,而脑子里却是总有很多其他杂念,无法专心于你当下正在做的事情,那么你也许能勉强完成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但那绝对不是你真正的最好的实力,也白白多花了很多时间。
所以停下杂念,要做到心无旁骛,专注目前所做的这一件事,一次只做一件事,把这一件事做到极致,做到最好。我把这种状态称为“尽情”——所谓尽情,就是全身心的投入,你当下正在做的这件事情。唱歌时唱歌,洗澡是洗澡,吃饭时吃饭,蹲马桶时蹲马桶。不要边上厕所边玩手机,边看电视边做项目报表,因为这样来看,你好像一时之间做了很多件事,但其实每一件你都没有把它做到最好甚至还会影响你的身心健康,尤其是上厕所时玩手机!小心得痔疮!
六、惯性拖延
拖延可以说是对时间最大的浪费。《聪明人是怎样管理时间的》这本书当中提到了一种帕金森时间效应——就是说如果你有一项六分钟就可以完成的工作,而你分配了六小时去做,那么肯定会耗尽六小时才能完成,人们称之为帕金森效应。
这本书当中提到写论文是学校里面最经典的时间管理例子。论文布置下来以后,规定一个月时间内上交,那些有良好时间管理能力的人就会立马着手制定计划、草拟提纲,开始写论文,并且很快在半个月之内就完成了论文。而习惯拖延的人,总是把这件事情一拖再拖,始终不肯去面对,直到提交论文的截止日期前两三天才开始手忙脚乱的着手写论文。在拖延的那段时间里也并未能好好享受放松自己,反而整日需要提心吊胆,生活在对还没有开始写论文的焦虑当中,最终落得一个论文也没有写好,自己也没有得到放松的结局。
而所谓的完美主义者,本质上也是一种拖延症。面对拖延症,最好的办法就是鼓起勇气去面对。《聪明人是怎样管理时间的》当中提到了以下几个建议:
(1)找出你拖延的原因,是因为无知?散漫?疲倦?恐慌?还是缺乏必要条件?
(2)将目标分解,如果你的工作目标相当艰巨,可以暂缓,拿出纸来思考,将总目标划分为几个阶段性的小目标,再按部就班的一步一步去完成。这样就能在并不觉得特别疲累的过程当中完成,原本非常艰巨的任务。
(3)10分钟计划,当你面对一个比较困难的任务,而不想去做的时候,先静下心来先做十分钟试试看,如果十分钟之后依旧不想做,就把这件事情放到一边,但大部分情况下,当你着手了十分钟之后就会有想要接着做下去的欲望。即使仍旧不想做,那么你也做了十分钟,总比干坐10分钟强,并没有吃亏。
要珍爱自己,不要为将要做的事情忧心忡忡,不要因拖延时间而焦虑,要知道真爱自己的人是不会在精神上这样折磨自己的
如果你是一个所谓的完美主义者,因为力求事情的完美而一直拖延不去做这件事情,那么你要相信,不要再强迫自己干好,因为“干”本身才是事情的关键所在。
七、信息焦虑综合症
信息焦虑综合症又叫做知识焦虑综合症。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随便翻一翻微博,刷一刷抖音就会有海量的信息冲到你的眼前,涌进你的脑子里,人们每天需要接收的信息成倍增长,有些是你主动去获取的信息,而有些则是被迫接受的信息,但人类的思维模式还没有很好的调整到可以接受如此大量信息的阶段,由此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强迫和紧张。
这一现象在这次疫情期间尤其明显。很多人由于每天守着微博刷新有关疫情的最新消息,当海量的消息冲击到一个人的眼前时,他是没有办法承受的,继而产生一系列焦虑恐慌的症状,而在这种严重的焦虑恐慌中,就没有办法静下心来专注地去做自己目前最应该做且必须要做的事情当中。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论信息泛滥的害处提到:就理解和领会能力而言,头脑中塞满东西和头脑中空空如也,同样糟糕。
面对如此多的信息,我们总是想着要摄取更多的信息,以免自己落后于人。其实完全不必如此焦虑,很多信息都与你无关,尤其是娱乐八卦信息,即使是与你有关的信息,也要适可而止的接收。
八、低效率拼命
很多人总是容易陷入到自我感动式的努力当中,看起来自己从早到晚都在忙碌,没有一刻停歇,没有一刻休息。一直坐在桌前工作学习,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但好像效果却不如人意,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人不是一台机器,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学习之后人的大脑会疲累,原本六分钟就能完成的事情、就能记住的知识,在大脑陷入疲惫状态、效率降低的情况下,很有可能需要花一个小时,甚至两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完成、才能记住。当感到非常疲惫的时候,不妨停下来休息一下,例如闭目休息10到20分钟,或是做一些拉伸运动,看一看窗外的风景,喝杯茶等等,经过短暂的休息和调试之后,人的精力就能得到恢复和补充,接下来再做事情的时候效率就会提高。
不要觉得在大量的学习和工作任务面前,休息是一件浪费时间又不必要的事情。假想一下,你花30分钟的时间休息,接下来在极高的效率之下,用30分钟时间完成了该做的事情,总共只花了一个小时。而如果你精力不佳,效率极其低下,做同样的一件事情,你可能需要花三个小时的时间,凭空多花了两个小时不说,你既没有得到休息,也没有把事情做好。所以要学会合理的休息,切记磨刀不误砍柴功。
一个不会休息的人是不会工作的人——列宁
现在好好想想自己的时间究竟是被哪些“贼”给偷走了吧~
找到了原因就立刻着手去改变,抓住当下,活在当下。就像库里希坡斯说的:
过去与未来并不是存在的东西,而是存在过和可能存在的东西,唯一存在的就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