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图书馆溜达
转着转着看到一本《人生》觉得熟悉又陌生
一翻到最后,高加林和林巧珍两个名字好熟悉
却从最后那两页文字里回想不出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只觉得裹挟着黄土
和最近看的几个小说和《山海情》有了类似的味道
于是去看了讲书
才确信自己是完完整整的看过这本书
又去翻自己的日记
才发现是个大工程
我总是随便的记着
写着写着 总觉得在这个本子上就是写不出好看的字
索性就换一本
换的那本写完了回过头又把这本填满
所以我也不奢求循着一本本日记找我的成长时间线
就这么胡乱翻着也挺舒服的
我好像从小学就有随身带着本子的习惯
从双线本练习本写到手账越来越花里胡哨
每次回家 去学校 又回家 甚至去找同学住
都会很自然地带上几本
好像护身符一样的安全感
我写的很快 但是很少认真往回看
有时候也是写的太快 潦草得我之后总是皱着眉头翻过去
有时候只是闷头摘抄 但是也可以感受到那时抄着眼前的文字时平静的心情
倒是看着一本本厚厚的日记摞在跟前就有一种踏实感
然后随便翻翻就觉得挺骄傲自豪的
好像有这白纸黑字(黄纸黑字)写着
20多年的光阴也有了一些实在感
现在我记东西就更随便了
有时候打完keep的卡就把今天的喜怒哀乐发上去
有时候蹲着蹲着厕所就反手发了条微博
之前的我总是把自己那点小心思藏得严严实实的
还会怀疑家里看了我的日记恼羞成怒
QQ从注册到半闲置了从来没发过动态
高中时的微信朋友圈也是小心翼翼地记录着然后点了私密
我也不知道何时开始
自己突然就习惯在这个看不见底说不出好的坏的
互联网中
很习惯地分享自己的心情
设了私密似乎更保险些
但是设了公开好像也没怎样
还多了一些来自陌生人点赞的鼓励
也多了一些期待
也许也是一种效仿心理
看天真和感伤的小说家,木鱼水心,还有一个个喜欢的博主、作家在网络中发表观点,分享生活
好像自己置身其中也离他们更近一些
也许我也明白了
“你没那么了不起”
只是一个平凡人
就像某场暴风雨中 雨点打在大海上泛起一点点涟漪
只有自己知道 然后很快又回归平静
没有人会去观察你是一滴什么颜色的雨
泛起了几个是何形状的圈圈
只是觉得偶尔与旁边的圈圈撞了一下
就会满心欢喜
只是有时还是犹疑自己该不该在此刻掉下来
又该不该掉在这片海上
毕竟掉下来了就收不回去了
生活总有些荒诞离奇好像换种选择就截然不同
在每个选择前面悉心斟酌
在每个选择后面嗟悔无及
高加林如果不和巧珍分开会不会不一样
如果我当时选择的是文科 选的是另一所学校会不会也不一样
这个大时代里我们总是自诩凌云志 企图想留下点什么
我们总不甘于平凡
像高加林 不甘于在农村里谈论家长里短
像我 总想跳出一个个自己与别人给我的设限
但终归还是要承认
自己就是个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