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了两个十岁孩子组织的读书会,和他们共读了《给孩子们的故事》中很长的一篇故事《好运和噩运》。
这是两个十岁孩子第一次组织读书会。选择阅读素材时,我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来分享,希望他们站在了一个纯粹的读者角度来选择。他们也遵循这个原则选择了这本书中最长的一篇故事,并为之付出了代价——在读书会中,他们用了近40分钟的时间来读完这个故事。
读完这则故事,两个孩子分别讲述了自己对这篇的思考。第一个孩子在讲述中非常努力地向大家表达,通过这个故事,他读到了什么道理,并且极力想获得大家的认同。我很理解他,可能他觉得大家负了明媚的春光来听读书会,不收获了这份有价值的道理,他不能心安。
虽然孩子不及讲台上语文老师的气场威严,但他的思维方式明显受到了语文老师“绿眼镜”的影响,读一则故事、一篇文章,如果“读不出一个道理”就有白读的嫌疑。
有趣的是,在后面家长的讨论中,我也发现了“必须收获一份道理”的心态。这才看到,阅读中,岂止语文老师有“绿眼镜”啊,其实阅读的绿眼镜无处不在。太多的人带着一份潜藏的焦虑在读一篇文章,无论这篇文章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在文章的第一个字映入眼帘时,我们就潜意识地有了一份“必须收获”的期待。打开一本书,好似在和一本书进行交易——付出时间,必有收获。
可能正是这份潜藏的焦虑让我们忘记了作为一个读者最纯粹、真实的感受——读一则故事仅仅因为喜欢,喜欢自己在读一本书时停不下来地翻页,喜欢自己为一个故事的主角着急,喜欢自己阅读时的大笑和眼泪。这些才是我们走进故事的初心呀!
如果脱离了这份纯粹、真实的感受,我们的理性思考又该从何处出发?没有这份纯粹、真实的感受,后期的理性探索可能就是从一个虚无的起点到一个没有价值的标准答案。这不是我们要带给孩子的阅读。
好在,孩子和家长的讨论都发生在一个开放的读书会。组织者号召参与者要从阅读中收获道理,也有参与者从另一个角度发声,问组织者:“你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么长的一个故事呢?”
这个问题好似一记漂亮的回旋镖,在读书会现场把组织者拉回了选择故事的初衷。
“因为精彩啊!”两位组织者面对这个问题,不假思索,异口同声。
“哪里精彩呢?”又一参与者发问。我心里不禁叫好,好一记补刀,不仅帮助组织者找到了读者最纯粹的感受,还引发他们从感受出发开启了理性思考。
最终,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 ,两位组织者不断发现作者让他们收获精彩的理性设计——
例如作者将好运、噩运抽象定义形象化,让好运、噩运成了有面貌、有动作、有语言、有思考的角色;例如作者在好运、噩运打赌的约定中加入了“一年时间”作为定时器;例如作者在故事中藏了很多神奇的“3”——故事被分为三个部分(文章中还贴心地用空行展示),塔姆进入王宫后的三次考验。
如《阅读教学教什么》中王荣生教授所言:感受和理解是不一样的。作为阅读引导,好问题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感受,并可由感受出发到达理解。这一条路,陪孩子走下来,成人也会收获惊喜。
今天的读书会践行,我无意中更近距离地理解《阅读教学教什么》中“绿眼镜”的所指,也更多地从一个客观的角度体会到了孩子阅读过程中“感受和理解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