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回到家里要孝顺父母;在外要顺从师长,做事要谨慎、言行要诚敬而讲信用,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认真做好这些事,再去努力学习诗、书、礼、乐等文献知识(一说这样躬行实践之后,就会有很多的余力学习经典,游习六艺)。”
【感悟】
孔子重视的四大教育是:人格教育、人才教育、人文教育、为官教育。孔子要求弟子们做好七件事: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
一、德行是对自身理性的呵护
人大体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有德有才,这是国家的栋梁,加以重用;第二类是有德无才,他不会危害集体和社会,可以小用;第三类是有才无德,如果干起危害社会的事情来,危害极大,是极易受到制裁的一类;第四类是无德又无才者,多数是因好吃懒做,不学无术导致的。
在本章,孔子希望弟子们修行的德行主要是:孝、悌、谨、信、爱众、亲仁。
二、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弟子规》中《亲仁》部分做了很好的解释:“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1、为什么要“亲仁”
孔子认为人的最高的境界是“圣”,而“仁”是通向“圣”的一级台阶。
一个人要有所成就,有两个先决要素,一个是好老师、好领导,一个是好同事。好老师好领导帮我们指路,使我们找到目前的目标。把很重要的教诲告诉我们,很重要的事交给我们施展我们的才华;好同事能够彼此提携、互相提醒。能够“善相劝,德皆建。”
> 同样是人,善恶邪正,心智高低却是良莠不齐。“亲仁”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涉及到同在一个社会环境下如何做人?做个什么样的人?如何做事?怎样做事,这是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和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从来到世上的那一刻,都有一声啼哭,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到来。但是,人在什么时候分为了三六九等?为什么有的人为人民敬业辉煌,手捧奖状鲜花;有的人为私利而违法犯罪,身上带着沉重的镣铐?为什么面对同一个人生答卷,人们的结果却如此不同呢?有的人抱怨,结果抱怨没有用,必须把原因找出来,作为警戒。
平庸之辈与杰出人士,虽然有一些客观因素,但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善不善于“亲仁”,不善于“亲仁”的人,就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就不明是非善恶,不能勤奋,吃苦耐劳;就像毛驴拉磨一样永远都走不出那个圈。井底的蛤蟆就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片天。对于没有目标的人来说,时间的飞逝只意味着年龄的增长。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消耗自己无聊的生命;在于有没有把握好机遇!如何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生存质量差距,就看你能不能“亲仁”了。
2.怎样“亲仁”?
(1)“亲仁”从恭敬心求来。古时候有一位老法师讲经说法,有一个弟子很喜欢听,但是老法师对他却没有好脸色,见到他就把他赶出去,不让他在这个课堂里听经,结果这个人就躲在外面窗底下听经,骂都骂不走。后来,老法师传法了,问传给谁?老法师说:去外面,门外窗下蹲着的那个人,把他叫过来,就传给他。为什么传给他?因为他真正是对老师有十足的恭敬真诚,骂都骂不走,这种人堪受胜任。浅薄的人,对老师没有信心,甚至轻慢,不恭敬,那怎么能够传承大法呢?所以只要我们以恭敬心来对待师长,我们的智慧很快就能开显出来。我们从【1.2】【1.4】章看到的有子、宗圣曾子,都是“善亲仁”的表率。
(2)老师的话,要认真去做,不可以拖延。抓住关键的进行实践,并在实践中有所思考、有所总结、有所创新。那师长一定会尽心尽力教导。
(3)好的经典都可以成为我们最好的师长。孟子出生之后,与至圣孔子相差有几百年的时间。孟子非常仰慕孔子,就拜孔子的孙子为老师,并刻苦攻读孔子的书,传播孔子的思想。所以,孔子成为至圣先师,孟子也成为亚圣。人在这一生,即使我们遇不到很好老师,但是好的经典都可以成为我们最好的师长。
(4)要博学、执着。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朱熹,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5)我们要有行动去寻觅良师益友,要有道德底线,要随时反省和改正我们的过失及缺点毛病。
因为我们每天都能向“仁”者靠齐,内在心智和能量会逐渐的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会逐渐地提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内在的涵养、气质也会跟随仁者的熏习而潜移默化,会愈来愈好,就会告别无滋无味的日子。
三、余力学文
钱穆《新解》:本章言弟子为学,当重德行。若一意于书籍文字,则有文灭其质之弊。但专重德行,不学于文求多闻博识,则心胸不开,志趣不高,仅一乡里自好之士,无以达深大之境。
1.“余力学文”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本,切不可本末倒置。
2.道德与学技艺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是说学艺先求其做人之本,这含有一种“道德潜能”的规则。“道德潜能”是激活、唤醒沉睡于心灵深处的求知欲望和施展人生价值的正能量,成就伟大事业。
3.“文”的造字内涵:上部分是“玄”的省写,“玄”甲骨文象脐带的白描。先民们认为,人是靠“脐带”一辈一辈地连接、传承起来的,故指悠远,遥远;悠远则难知难测,由此引申指神妙难捉摸; 高深莫测,精深的道理。“文”的下部分是“爻”的省写,“爻”甲骨文象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阳爻,阴爻。“爻”代表着阴阳气化,万物的性能即由这阴阳二气演化而来。由于“爻”之动而有卦之变,故“爻”是气化的始祖。“爻”又是“交”、“效”的本义。“交”综横之交、阴阳之交,“效”:“效天下之动者也。”是通过“交”所产生的“效用”,”谓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在不断的演变,爻是效仿这种演变而变动的。由于爻的变动,形成不同等次的物种。爻在这里被释为组成物种的成份。六爻熟透,八卦精通。卦是应兆一种事物的主体,爻是细则明了该事物内容、形象;形迹。
因此“文”代表着宇宙的森罗万象,社会发展的渊源,故引申指自然界或人类社会某些规律性的现象,指社会科学,如天文、水文、文科。进而指文章;经典,法令条文等。“文”也是“纹”的本字。花纹是美丽悦目的,组合成的文章是感人的、有推动力的,又引申指才华,如文采风流(横溢的才华与潇洒的风度)。“花文”给人以柔和,不猛烈的感觉,如文雅、文静;又指非军事的(与“武”相对),如文治、文武并用、文武双全。
4.文化的内涵:在最原始的意义上说,是人活动的痕迹。承袭的文化,后人学习的“文”是已经变成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我认为余秋雨说得很深刻,“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文化的最高目标是让人感动。”如果人不学习文化,就会如《弟子规》所说:“任己见,昧理真”。
5.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学文”包括古代文献、经典和生存技艺。这些都是古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充满智慧和能量,因为人的生命有限,学习就要学习前人的精华,学好生存的技艺。“学文”也更有利于开阔人的眼界和思路,提升人的境界。
一个人横溢的才华与潇洒的风度必须通过长期的学习慢慢形成。大量吸收古今中外文学、历史和哲学精华,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了解人类历史和思想史,激发对人生、社会、宇宙真谛的思考。同时,还要多读历代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和人民性的诗文佳作,以培养美好高尚的心灵。读书少的人,走不了太远的“路”。
“文”从人的灵魂与骨头、从人的眼底无声无息地散发出来。苏轼《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一个人要想拥有“气自华”,多读好书、读经典是先决条件,不读书则无从谈“气自华”,而书读得不多则散溢不出“气自华”。
> 读不读书,思考不思考,行动不行动,相貌中是会透出底气的。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我弘扬《论语》的人文情怀,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哦,我们一起传播!有什么感悟、建议意见,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学习《论语》,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大家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