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错题录】一:雪线和林线

  雪线

  雪线,常年积雪带的下界 ,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雪线的高度用海拔来表示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积,形成常年积雪(或称万年积雪),进而变成粒雪和冰川冰,发育冰川。

      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坡度、坡向等条件。

      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称为雪线。在雪线以上,气温较低,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大于消融量,形成了常年积雪区;在雪线以下,气温较高,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小于消融量,不能积累多年冰雪,只能是季节性积雪区;在雪线附近,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达到动态平衡。因此,雪线亦称为固态降水的零平衡线。

雪线高度不仅有空间差异,在时间上也有一定变化。空气变冷、变湿,导致雪线降低;反之,引起雪线上升。这种变化有季节性的,也有多年性的。古雪线升降是古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雪线的分类

一个地方的雪线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

季节变化就能引起雪线的升降:夏季气温较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降低,雪线下降。这种临时界限叫做季节雪线。只有夏季雪线位置比较稳定,每年都回复到比较固定的高度,由于这个缘故,雪线高度都是在夏季最热月进行测定的。

雪线可分为以下两种:

❶气候雪线

夏季中高山上成片雪层的最低高度。

❷地形雪线

夏季中雪以孤立分片形式持留在地表的最低高度。


来源:地理蹊



影响雪线的因素

雪线高度的分布与气温和地貌联系较为密切。

雪线的升降变化还受大气环境改变制约。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沙尘暴等因素均可对雪线高度产生影响。

01

气温

与气温成正相关,温度高,雪线高。

气温变暖,则雪线上升

气温变冷,则雪线下降

02

降水量

与降水量成负相关。

降水量大,雪线低;降水量小,雪线高。

03

地形之坡向

阳坡气温高,冰雪消融量大,雪线高

阴坡气温低,冰雪消融量小,雪线低

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04

地形之坡度

地形陡峭的地方,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较高。

坡缓的地方,易积雪,雪线较低。

一般规律,湿润地区的高山,雪线高低受降水影响为主;干旱地区的高山,雪线高低受气温影响为主。但具体到某一山区雪线的高低,就要分析气候和地貌两方面对其影响的强弱。图片

比如珠穆朗玛峰南坡即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降水量丰富的珠穆朗玛峰南坡比干燥少雨的北坡雪线高度要低。

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以上形成海洋性冰川,而北坡则形成大陆性冰川。

雪线高度在纬度上的分布

由于地表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使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而副热带地区,则于降水少,所以实际上的分布规律是:由副热带地区向两侧高低纬度递减。

  中国雪线分布规律:东北低,西南高,在我国越靠北的地区,雪线越低;随着湿润季风的影响减弱,越靠近西部的地区愈发干旱,雪线也逐步升高。


来源:地理蹊

林线

大定义

林线是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由于低温(月平均气温最高在10℃以下,也有说法是7.5℃左右,也有科学证明说林线是一条生长季平均土壤温度大约6.7℃的等温线)和风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

狭义

而我们在高中时所遇到的林线一般指的是高山森林上限,也就是说是狭义的林线,它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可真正的高山林线并不是线,而是带。对高山森林上限附近植被界线的称谓很多,定义也有较大差别,指标不够明确,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影响因素

林线高度受热量和水分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

一般规律为:纬度越低,林线越高;降水越多,林线越高。

影响林线因素中热量的因素一般有:

1、纬度:通过纬度越底,获得太阳辐射能量越多,热量越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越高;

2、坡向: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阳坡热量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较高;

3、海拔:同纬度相比较,海拔越高,温度越低,山地林线分布越低;

影响林线因素中水分的因素一般有:

1、纬度:受信风带或副高控制的中低纬地区,降水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2、坡向: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

3、海陆位置:同纬度相比较,沿海地区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高。

扩展

全球来讲,纬度越高,林线越低;同纬度情况下,如果在干旱区,降水量少的地区林线的高度较高(与山地迎风坡的降水、干热的焚风等相关)林线的分布。

除了降水少的地区,在其它一些特殊区域,林线也会会出现在半山坡高度较高,也就是经常所说的林线会有所抬升。一般影响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一、逆温

有一些有雪山和冰川的地区,受冷空气下沉的影响,河谷及低地冷空气汇聚,形成了一种山上的气温与山下高的情景,林线抬升到半山腰。

二、焚风

在一些干热河谷地带,受焚风等影响,下沉气流带来的干热致使森林无法出现在地势较低处,从而在半山坡出现,林线抬高。

焚风效应示意图 来源:地理蹊



三、降水

水分短缺的地方,降水多的坡向能够较好的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植被分布的高度较高。 在干旱地区同一坡向的一定的范围内,随海拔上升降水递增,所以在一些高山的半山腰出现了最大降雨带,森林受该降水带的影响,也会出现在半山坡,林线比同纬度抬升。




四、地下水和冻土

低处的河谷和盆地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冻土层存在,森林无法延伸至该区域。比如东北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的某些区域,森林长在半山坡。

而在荒漠区则状况相反,森林出现在沿河、沿湖两岸,出现在湖边和盆地等地下水丰富的区域,如西北的胡杨林带。


资料整理自微信公众号:地理蹊

感激谢老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