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一度认为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除了经济水平和区域大小两点显著区别外也不见得会相差太远,因为我就是来自四五线小城市的人。我去过北京、广州、武汉、重庆、深圳等一线城市,甚至还在其中生活过许久,但我却依然觉得至少在人格的培养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这些大城市和我所出生的小城市之间并没有太大差距。这可能暗含了我的一些偏向和自尊与保护意识吧。
使我对此观点产生怀疑的是前段时间发生的一个小插曲。那是我从学校回家的第四天,是一个双休日,那天我陪同父母一起去参加一个周岁宴,是与我父母同等年龄阿姨叔叔的孙子也是与我同为九零后的某个哥哥的儿子之周岁宴。去之前我就猜想到会和哪些人见面,会有哪些叔叔阿姨追问我哪些问题。虽然内心有些抗拒,但我最终还是陪父母一起去了。刚坐下,同座的一个叔叔就问我怎么放假这么早?什么时候毕业?学的什么专业?毕业后准备干什么……我都笑着一一回答。其实同样的问题,这位叔叔已经问了我不止一次了,几乎每一次见面他都会重复问我这几个问题,而我也总是不厌其烦地详细解答。因为,我内心也挺敬佩这位叔叔。他的年龄比我父母大一些,出生于六零年代的他曾经在一所著名大学读书,学习计算机专业,现在也仍然作为一名工程师在当地的一家公司工作,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这位叔叔很有素养,同时他的专业水平也相当出色,这使我非常敬佩他,所以每次见面也爱和他聊天,听听他的建议和想法。但这次谈话却使我感到哪里有些不同了。因为我的内心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当时我正在和这位叔叔说话,他突然把脸转向我母亲,对她说道:“你在XXX医院有熟人吗?我有个同事的女儿今年毕业想去XXX医院当医生……”,我母亲问清了情况后抱歉的说了“医院没有熟人哦……”,听到这时,我就笑着对叔叔说:“现在什么工作都需要考试的呀,制度都是公开透明的,有正式招聘都会发布公告的,如果是单独找关系进去的话可能后期也还是需要考编制之类的才能算是正式员工……”,这个叔叔当时表情就不自在了,对我说:“哎呀,你上学上的思维都和我们中国人的正常思维不一样了,你这是反着想的,觉得什么都要考试才行,我们中国是讲究人情的,有许多工作都是找关系进去的不需要考试,比如谁谁谁……”我就笑着点点头说“或许你说的有道理吧。”谈话也结束在这个话题。
我并不否认,人情在中国社会关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在我身处的这样一个五六线小城市中,人情的确发挥着难以猜想的效果。但同时,我也发现,正是这样一个封闭、封建的思维模式才使得小城市永远都只是小城市,与大城市之间的差距才会越来越大。
与这个叔叔同等年龄的另一个人——我的舅舅,他在某个一线城市工作。他自然也是出身于我所在的这个小城市,但他的大半生都是在一线城市生活的,对同一件事他与这个叔叔的看法却千差万别。每次与舅舅见面时,他都会劝我去他的城市工作生活,他的确是一直在鼓励我多学习,因为他希望我以后的选择可以更多。我相信舅舅不会不了解人情,也不会不知道所谓的“关系”,但他自始至终对我说过最多的话就是“好好准备,考去XX”,越是大城市越是注重公平和自由,要想在这个社会真正立足,靠的是你的能力和本事,这是你的根,只有关系而没有足够胜任的能力,那你永远都开不了花结不了果。关系这种东西有了很好,但没有也不一定就全无他法。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年青人,一开始的方向就不应该搞错了。
或许,这个叔叔在生活工作中的种种经历造就了他这种观点,当生命走过大半历程,本该对什么事情都豁然开朗时,他却告诉我靠关系去找工作才比较靠谱,靠关系才是中国人固有的应有的思维模式。也可能是因为我舅舅一直以来都是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因为他的努力得到了好的结果,所以他才会对我强调努力及能力的重要性。可能人们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会受性格和心态种种因素的影响,但这不能不说是受城市格局的影响与制约。当你身处在一个开放、包容、自由、公平的城市文化中时,你自然想的是努力提升自我竞争实力,用工作能力和成果讲话;当你身处一个封闭、封建、不平等、扭曲的城市文化中时,或许一开始你会坚定自身立场和原则,甚至信誓旦旦地想要改变这种浑浊,但不久后你就同流合污,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城市生活不会决定你的格局和思维,但势必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深深地影响你对问题的看法,甚至决定了你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