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是未来!” “狗屁,AI是累赘!”——一场刺刀见红的对话

让我们抛开温情脉脉的叙述,用一把更锋利的手术刀,来解剖这场发生在现实世界中的思想交锋。这不仅仅是一场闲聊,这是一场两种世界观的迎头对撞,是医疗创新领域“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毫不留情的厮杀。

---

上周六,舞蹈班门口,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我与老同事李哥之间爆发。

我,一个医疗AI的“狂热信徒”,眼里闪烁着改变世界的光芒,唾沫横飞地向他布道:“老李,时代变了!AI就是我们医生的新式武器!随便一个临床痛点,拿AI炼个丹,论文、课题、专利,名利双收!这波浪潮,不上车就等着被碾碎!”

我以为他会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至少,也该是好奇。

然而,我错了。

李哥,这位在临床一线被现实打磨得锃亮的老兵,从鼻子里发出一声冷哼,眼神里的鄙夷几乎不加掩饰。

“兄弟,醒醒吧!”他的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像一根针,精准地刺向我鼓吹的泡沫,“你嘴里的‘新式武器’,在我们科就是个‘高级累赘’!花几百万请来的祖宗!”

我愣住了,血一下子上涌。

“上周来个糖尿病病人,合并高血压、高血脂。CDSS系统(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弹出一个窗口,‘建议使用SGLT2抑制剂联合GLP-1受体激动剂控制血糖’。方案是好方案,完全符合最新的国际指南。但是!我们医院这两种药都还没进,而且医保对其中一种药的报销有严格的适应症限制,这个病人不符合。我总不能让病人全自费吧?那我怎么跟他解释?”

“还有,系统天天提醒我‘患者肌酐偏高,请注意肾功能’。

拜托,这个病人是肾内科转过来的,我当然知道他肾功能不好,我现在的治疗方案就是基于这个前提制定的。AI的提醒,就像一个只会背书、不懂变通的实习生,在旁边不停地念叨,除了干扰我的思路,没有任何帮助。”

他的话像一发发子弹,打得我哑口无言。

“再跟你算笔账!”

他靠在沙发上,翘起了二郎腿,语气里满是讥讽,

“这套系统,一年几十万的服务费,一分不能少。它给医院创收了吗?一毛钱都没有!医保不认,病人不额外交费。医院的钱是天上掉下来的?院长又不傻,花钱请个爹回来,吃力不讨好,图什么?为了让你发几篇不痛不痒的论文?”

“你说的那些未来,太远了。我们医生,活在当下。今天的病人要看,今天的手术要做,今天的报告要写。AI?它连今天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还跟我谈明天?”

那一刻,我所有关于未来的宏大叙事、所有技术改变世界的激情,被他用最粗粝、最扎手的现实砸得粉碎。


是“远见卓识”还是“痴人说梦”?

这场对话,撕开了医疗AI领域最虚伪的那层遮羞布。

李哥错了吗?

他没有。

他站在堑壕里,用最真实的战损报告,戳穿了后方指挥部不切实际的幻想。

他的逻辑,是生存逻辑。

在一个资源紧张、压力巨大的医疗体系内,任何不能带来“降本增效”的“新东西”,都是耍流氓。

投入必须看到产出,今天的付出必须换来明天的轻松或收入。

从这个视角看,当下的医疗AI,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昂贵的行为艺术。

那我错了吗?

我或许也没错。

我站在山巅,看到了地平线外隐约可见的曙光。我坚信,我们不能用评价“马车”的标准去衡量“汽车”的早期模型。

AI是基础设施,是改变游戏规则的颠覆性力量。它的价值,绝不能仅仅用“今天少看了多少张片子”来衡量。

这是信念逻辑,是投资未来的逻辑。

我们之间没有对错,只有无法逾越的鸿沟。这是一条由“现实”与“未来”构成的巨大裂谷。

我们就像一个高喊“要用火枪替代长矛”的变革者,遇到了一个身经百战、刀法纯熟的战士。

战士说:“你的火枪,装填慢,易炸膛,下雨天就是个烧火棍,远不如我的长矛可靠、致命!”

战士说的,句句属实。

然而,历史的滚滚车轮,终将碾碎最锋利的矛头。


致还在做梦的你:要么证明自己,要么被现实吞噬

这场残酷的对话,与其说是打击,不如说是一次“清创”。它清除了我脑中所有浪漫的、一厢情愿的脓液,让我直面淋漓的鲜血。

所以,所有还在为医疗AI奔走的同路人,我们必须回答李哥们提出的那些尖锐问题。

别再空谈“赋能”,少扯“未来”。

第一,停止创造“新麻烦”

我们的AI产品,必须从“辅助筛查”这种不痛不痒的环节,进化到能直接“完成任务”的程度。

不要再给医生提供一堆“疑似线索”,请直接给他一份可供修改的、高质量的报告草稿。

把“AI擦屁股”的活儿,变成AI为医生“端茶送水”。

第二,用数据让价值闭环,而不是用嘴

既然短期内算不清经济账,那就去算“疗效账”、“效率账”。

用最严谨的临床研究设计,去证明:

用了你的AI,重大疾病的早诊率提升了多少?平均住院日缩短了几天?

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改善了多少?

把这些数据拍在院长和医保局的桌子上,这比任何华丽的PPT都有说服力。

第三,放弃说服所有人,团结“自己人”

变革的本质,永远是少数人引领多数人。

指望说服每一个像李哥那样务实的怀疑论者,是天方夜谭。

我们的任务,是找到那些同样看到了“火枪”潜力的少数派,无论是医生、研究者还是管理者,形成联盟,在局部打一场场“歼灭战”,用一个个成功的样板案例,去最终撬动整个体系的变革。

记住,悲观者永远“正确”,但未来由乐观者创造。

可这份创造,不是靠嘴说出来的,是靠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打赢一场场硬仗、用血淋淋的现实成果拼出来的。

要么,拿出证据证明你的“未来”值得期待;要么,就闭上嘴,被李哥们的“现实”彻底吞噬。

没有中间道路可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