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在非官方的媒体上,“主旋律”这个词多多少少带有一丝贬义,它总是和“宣传”有着莫名其妙的关系。当然,限于制作水准,主旋律的东西可能往往并不太吸引人,不过这样的局面正在转变。
主旋律一定不美吗?并非如此。钢琴家曾经为美国领导人弹奏的歌曲《我的祖国》就是一首主旋律歌曲,虽然它最早曾被用于抗美援朝有关的电影之中,还因此引来一定的批评,然而抛开背后的政治意义,《我的祖国》本身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歌曲,曲好词更好。
中国的电影市场发展比较晚,80年代的时候,人们刚刚接触外界事物,加上受自由化思潮的影响,总喜欢拍一些非主旋律的东西,尤以张艺谋的早期电影为代表。除了个人思想的局限性以外,跟国内的电影市场不成熟也有关,无论电影多么叫好,国内的银幕就那几块,与其挣票房钱,还不如多到国外电影节拿些奖来得实惠一些。
这样的思想,一直到十年前王朔还有,他曾经拍了一部极简的电影《梦想照进现实》,据说投资不过一百万,这笔钱放在今天,恐怕拍一部制作稍微精良一点的网络大电影都不够。但王朔算了一笔账,投资一百万,不进院线,在国外的艺术院线放一放,到各大电影节参展拿拿奖,再把版权卖给一些电影频道,本钱就收回来了。接下来再把版权卖给各种家庭电影发行商,能卖多少都是赚的。
正常的电影工业显然不是这么运作的。好莱坞影片,不能说主旋律电影贡献了大部分票房,但肯定占了相当大一部分。不管任何国家,能够唤起民族情感的影片都是主流,美国的《独立日》,印度的《摔跤吧!爸爸》都是这样,哪怕是诺兰这样轻易不落俗套的导演,拍出的《敦刻尔克》也将本国士兵的撤退拍得非常悲壮。
甚至,有一些影片只为唤起当地居民的认同,香港有很多这样的电影,台湾前几年的《赛德克·巴莱》和《艋胛》也是如此。任何地方的导演拍电影,如何还在意市场的话,必然先要拍给本地的观众看,至于其他地方的观众喜欢看,那都属于意外之喜。
《战狼2》的成功,意味着中国的电影市场正在走向成熟,这意味着中国的电影导演们,不再需要讨好戛纳、威尼斯的评委们,只需要拍出让本国人喜欢看的电影就行。据说《战狼2》被选送作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竞逐者,可以想象它未必会得到奥斯卡,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它在中国的票房已经能够说明一切。
不过《战狼2》只是一个开始,它所宣扬的民族情感还有些笨拙,完全不像好莱坞一些电影那样,虽然宣扬的是美国主流价值观,却润物细无声,让全世界观众都心甘情愿地接受。中国的电影人们,下一步也应该拍这样一部电影出来,不仅仅能感动中国人,也能让世界其他的观众们为之动容。我相信这样的电影很快就会出现,如果没有的话,我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拍这样一部电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