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里朱自清先生对杜甫评价极高,认为他是一个继往开来的人,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安史之乱爆发后,他从长安逃到灵武,因为谏救房琯,他被流放,世道乱又加上荒年,他辗转流落到成都,依靠故人严武,做到“检校工部员外朗”,因此也被称作杜工部。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志向,又加上身经离乱,亲历了人间疾苦,对劳苦大众有着深切的同情。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抒发自己的感情。
杜甫出身本不错,父亲属于大唐的中层官员,从小杜甫是在充足的物质条件的保障下长大的。由于见识过五彩缤纷的世界,也不缺钱,他从小更关注精神和理想。长大以后当别人埋头苦读准备考试的时候,他却外出远游了。他一路走到江南去看“越女天下白”后来科举落地也不在乎,继续漫游山东。那时的杜甫自由、洒脱。
可美好的日子很快就结束了,公元747年,唐玄宗发布诏令广纳人才,信心满满的杜甫参加了考试,最后却发现只是宰相李林甫一手操办的一出“野无遗贤”的闹剧,那场选拔没有一个人入选。而此时的杜甫没有灰心丧气,却选择了滞留长安,执着于寻求一个能够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机会,从此每天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日子,受尽了白眼,尝尽了人情冷暖。久居长安却未能寻得一官半职,此时的他已年过半百,父亲也离开了岗位,那些曾经仪仗的东西都已随他远去。这时的他才看尽了人情淡薄,也感受到了底层人民的困苦,在中年之后才明白,人生最艰难的是生活,这也催生着他吧目光投向了底层的劳苦大众,为此创作了不少的经典。
杜甫本是世家子弟,享受顶级的生活,骨子里清高的他从没把自己与底层人民看在一起,但是不料世事无常,他家道中落,在世道中艰难地挣扎多年以后,才感觉到自己以前的荒唐,对朝廷产生了深深的厌恶。此时的他开始同情人民,转身和他们站在一起,拥抱这个最苦难的群体。
除了同情人民,他还同情国家。安史之乱以后,整个国家动荡不安、满目疮痍,当年万国来贺的大唐盛世,竟然变成了这幅模样,他的内心痛心无比。对于国破家亡很伤感,经过长安的时候忍不住落泪,写下了那首悲伤的《春望》。他晚年生活凄惨,因为没有足够的食物,小儿子都被饿死,可即使是这样他仍然心系天下,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起愿,宁愿庇护天下寒士,即使自己冻死也无悔,他就想家中的长辈,贴心呵护着他的孩子,是大儒的楷模,明明自己过得已经那么不如意,却还见不得人间疾苦。他走上了孔子当年走上的祭坛,所以诗人才会尊称他为“诗圣”。他同情苦难的蝼蚁,同情苦难的国家,同情每一个活的不容易的人。
李白天上的神仙,可望不可及,而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从来没有远去。